寒假期间,一款名为DeepSeek的AI助手火了。它以不输于ChatGPT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文字输出能力,高高举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人工智能旗帜,一经面世就俘获了一众使用者的芳心。
DeepSeek,译为深度求索,是由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AI助手。它以“深度”探索智能本质,用“求索”追问创造边界。而这“求索”二字正是取自《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寓意着技术探索之深广,亦蕴含了文明追问之执着。
从甲骨刻字到活字印刷,从打字机到虚拟现实,人类每一次书写工具的革新都伴随着文明的重构。如今,DeepSeek以AI为笔、数据为墨,在数字疆域中泼洒出“赛博创作”的狂草,不仅改写了文学艺术的生成逻辑,更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维度中,重塑着人类对“创造力”的认知。
DeepSeek的崛起,始于对“深度”的极致追求。其MoE架构将128K超长上下文窗口化作时空隧道,令AI既能吟诵“大漠孤烟直”的唐诗意境,也可以解构《百年孤独》的魔幻迷宫。当用户输入“用陶渊明笔法写火星殖民”,AI顷刻间落笔:量子田舍远,曲率墟烟斜。机甲荷锄归,星尘带月华。”这般跨越维度的创作,源于其对2.8亿册典籍的深度学习,更依托“文化神经网络”的三重架构:底层构建涵盖689种文学流派,中间层熔炼着传统与未来,顶层以人类编辑为终极手段。
这场由算法驱动的创作热潮,既是技术的狂欢,也是文明的诘问——当机器能摹写李白的飘逸、解构博尔赫斯的迷宫时,人类又如何在智能时代守护文化的灵性之光呢?
某大学生用AI生成论文导致被定性为学术不端,某小说平台公然宣言将作者的文字“投喂”AI引发作家们的集体抗议……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直面属于心灵的伦理拷问。在一本AI生成占比超70%的网络小说的评论区中,一条高赞评论这样写道:文字精致如琉璃,却触摸不到心跳的温度。”这恰恰触及到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命题——当情感可以化为一串电子符号,当灵感能够蜕变为概率计算,人类又是否正在亲手埋葬自己的灵魂?
不过面对如此的激流险滩,DeepSeek选择以技术创新回应挑战。其最新推出的系统,通过区块链对创作要素进行全生命周期溯源,每段AI生成文字都携带着包括灵感来源以及修改轨迹的“数字水印”。更具人文温度的是“神经耦合创作系统”的研发。在测试中,诗人余秀华佩戴设备创作时,AI不再喧宾夺主,而是将其破碎的意象自动补全为“月光把我的影子钉在癫痫的麦地上”这般震颤人心的诗句。这种“脑机协同”模式,也许将重塑创作的定义———从“人机对抗”走向“灵肉共生”。
教育领域的实践更加昭示着希望。北京大学的“智能文学工坊”中,学生们训练个性化AI助手时需遵循“三不原则”:不完全模仿名家、不追求流量公式、不回避人性阴暗面。由此诞生的诗句,既有“服务器在子夜分娩出银河”的奇思妙想,也不乏“母亲的眼纹是永不重复的哈希值”这般赤诚的人间烟火———AI从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让我们看清自己有多辽阔的镜子。
事实上,《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DeepSeek的探索启示我们:真正的智能革命,应是“道器合一”的修行。那些担忧“AI终将取代人类”的声音,或许忽视了最关键的事实———
在算法生成的文字海洋中,最珍贵的永远是点击“生成”的那一秒,人们眼底那份对美的悸动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