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乍起,寒假帷幕渐落,回溯寒假时光,北华学子挺膺担当,用自己的方式奉献着青春伟力。他们有的躬身社会实践,满心期待地在城乡的土地上书写属于青春的壮丽篇章;有的则为自己的前程切身筹划,坚毅笃定地在未来的天地间擘画关乎理想的宏伟蓝图。
青春之心系桑梓
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罗振玮在寒假期间参与了四平市铁西区地直街道的返家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于罗振玮而言是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在日常工作中,她主要负责整理居民档案,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罗振玮起初有些手足无措,但随着工作的推进,她逐渐掌握了高效的分类方法,也对社区居民的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有一次,一位居民前来查询自己的医保信息,由于档案整理得井井有条,我很快就找到了相关资料,帮助居民解决了问题。看到居民满意的笑容,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同时深刻体会到这些琐碎工作对社区管理的重要性。”罗振玮回忆道。
2024级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许峻铭作为大学生实践工作者在长春市某超市进行了实践工作。“我主要负责整理货物、收银等,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许峻铭说道,在整理货物的时候,看似简单地把东西摆在货架上,却要时刻集中精神,否则很容易出错。”在许峻铭看来,在实践工作中,每一处工作任务都有复杂的细节。
“本次活动,我收获颇丰,在与每个顾客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不仅增强了社交能力,还提升了动手能力。”许峻铭作为大学生,参加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仅丰富了他个人的社会经验,而且也为基层工作注入了年轻活力。
在江西新余的矿建社区中,来自文学院2024级的学生黄婷正在积极地进行社区工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渴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是黄婷选择参加“返家乡”活动的初衷,也一直贯彻在她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
黄婷坦言,志愿者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案牍劳形的辛苦,也有风吹日晒的艰辛。但为群众服务时,一个笃定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都牵动着黄婷内心深处的暖意,也诠释着奉献的意义。“最基层的社区服务工作者,就像是政府和群众之间坚韧的纽带,是万万不能脱离群众的。”为此,黄婷时常穿梭在大街小巷,一边用耳朵倾听群众的诉求,一边用志愿者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
“社会实践者的工作,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工作。”对于这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黄婷这样总结。“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受到很多前辈无私的教导,还能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自身也会收获被需要的社会价值感和被满足的社会责任感,二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成就感是无穷的。”
青春之行绘乡关
晨光熹微,黑水镇政府的一间办公室内,林学院2023级风景园林专业的沈思含正专注地整理教案。在这个寒假里,她暂别校园,以“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的身份扎根家乡基层,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担当。从最初的生涩到如今的从容,她的故事里,有汗水、有热忱,更有一颗为家乡添砖加瓦的赤子之心。
“一开始想锻炼能力,更想多了解一下家乡。”谈及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初衷,沈思含的回答简单而坚定。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她深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但真正触动她的,是家乡留守儿童望向黑板时那双清澈的眼睛。与一开始她预想的“整理文档”工作不同,基层工作远比想象的复杂。沈思含被分配到留守儿童关爱项目,负责辅导寒假作业、组织绘画兴趣班。面对简陋的教室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她意识到,这份工作需要的不仅是耐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最难忘的是绘画班结课那天吧……”沈思含回忆道:“一名平时沉默寡言的男孩交上一幅画:歪斜的小屋前,父母牵着他的手,画面旁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希望爸爸妈妈能回家多陪陪我’。”那一刻,她强忍泪水。
“孩子们的懂事让人心疼,也让我明白,哪怕短暂的陪伴,也能成为他们心中的光。”为了给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沈思含翻阅了许多教育心理学书籍;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们,她摸索出“倾听+鼓励”的沟通方式……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游刃有余,沈思含逐渐领悟:教育并不只是单方面的灌输,更是心与心的共鸣。
两个月的实践时光让沈思含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实践中,她的能力悄然蜕变。策划活动时锻炼了统筹思维,与基层干部沟通时提升了应变能力,而备课授课的过程更让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或许应该这样说,学校教了她设计园林景观,但在这里,她学会了如何为孩子们的梦想“培土”。
2022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史秀童也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员,她选择在临江市广播电视台和旅游局展开实习,深入参与到文旅工作中。“在岗期间,我主要参与了拍摄宣传推广类视频,主持了临江市元宵节秧歌大赛,参加临江市春节晚会的幕后排演等工作。”史秀童说道。
实践期间,史秀童所在的大学生团队积极响应临江市政府的号召,深入临江市政府文旅发展的各个领域。从幕后到台前,她真正的体会到了文旅工作者的艰辛,也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风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主持元宵节秧歌大赛时,天非常冷,麦克风非常冻手,声音都冻得发抖,我的搭档是一名有丰富主持经验的老前辈,他鼓励着我,慢慢给了我很多信心,让我圆满地完成了本次的主持任务。”史秀童回忆道。
在战胜困难的路上,不仅仅要有自己强大的意志力的支撑,旁人的信任和鼓励也尤为重要。为期48天的在岗生活转瞬即逝,但前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话语,会永远留在史秀童的心间,作为她人生道路中的宝贵收获,与她并肩前行。
“家乡的振兴需要青年人的力量,我会永远践行在岗前对接会上作为大学生代表的表态发言,以此为准则,更加积极的投身于家乡振兴事业中。”在这场活动中,史秀童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领导及同事的认可,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她也呼吁在校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类似活动,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一份独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从课堂到田野,从校园到社区,沈思含和史秀童都用青春的热忱在家乡的土地上写下注脚。她们的故事,是当代青年投身基层的缩影,更是“小我融入大我”的生动诠释。她们相信,青年的参与能为家乡注入活力,而基层的经历终将成为人生最珍贵的行囊。在被问及想对未来的实践者说些什么时,沈思含表示:“不管是助农、支教还是社区服务,都能锻炼才干。初时的迷茫、过程的汗水,到最后都会化为成长的力量,勇敢出发,为家乡绘就青春色彩。”
青春之梦踏青穹
这个寒假,在众多北华学子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潮、用自己的学识回报家乡和乡村、践行青年担当的同时,即将毕业的202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李佳慧正忙碌于备战考研复试的学习中。
“步入大四后,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目标,而我也发现,继续深造更适合我一点,所以我选择了考研。”谈起选择考研的原因,李佳慧这样说,“有很多困难,不过我也有信心过关斩将。”在考研这条路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需要她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决心。在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寒假,李佳慧仍然执笔奋战在考研第一线。“复试是考研上岸的最后一道关隘,因此我更加不能懈怠,要做好全面的准备。”李佳慧说道。
“我一定要考上研究生,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这是李佳慧心中必胜的信念。为了这个目标,她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表,表中科学的规划了她每一步的学习要求与目标。乾坤未定,寒假的每一天,在她看来,都是离目标更进一步的黄金时刻。“严密的学习计划加上一丝不苟的执行,像是给成功的过程安上了进度条,让努力可视化,每天都能尝到进步的喜悦,同时这个方法还能很好地起到监督作用。”李佳慧说。
在备战复试的过程中,挫折和困难在所难免。她说:“在我学业遇到困难时,老师们总是在我的身后,及时向我提供帮助。”面对考研复试的流程和备考方式的一些困惑,李佳慧常常请教自己的专业课老师。“老师常会给我一些切中肯綮的建议,这些建议能为我解疑释惑,给我前进的力量。”正是因为有老师、朋友们的陪伴和关怀,让她觉得这条路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
不管是致力于奉献社会的志愿者亦或是为理想努力拼搏的学子,他们心中都有着同一个名为“梦想”的种子,正是这颗种子激发着他们内在的动力,牵引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更好的未来。
如今,新的学期幕启,满载穿越冬日的温暖回忆,北华学子踏上了新的征程。怀揣着“崇德尚学”的求索精神和“自强力行”青年英气,北华学子正在不同的道路上发光发热,众多奉献的身影,映射出北华人身冷而血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彰显着青年一代的不俗气魄和信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