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华大学 - 《北华大学报》

“热效应”后的“冷思考”:从《哪吒2》现象看中国观众的选择变化和文化认同

作者:学生记者  韩沛宸    
2025-03-25     浏览(350)     (0)

当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在2025年春节档创下单日1.2亿人次观影纪录时,中国电影市场见证的不仅是票房奇迹,更是中国观众正用真金白银重塑文化消费的底层逻辑。当建筑工人在社交媒体解读“乾坤圈即奋斗者的枷锁”,当退休教师带领学生考证陈塘关的原型地,国民消费者正以空前的主体意识,重新定义文化传承的路径与意义。

从“被动观影”到“主动发声”:消费抉择下的文化审美跃升与价值觉醒

从消费行为看,《哪吒2》的消费数据可以具象化地分为三个阶段:观影动机从娱乐消遣转向精神共鸣(猫眼数据显示,68%购票者因“价值观契合”选择该片),消费决策从价格敏感转向内容敏感(补贴退坡后票房逆跌12%证明品质韧性),参与方式从单向观看转向价值共创(观众创作的162万条影评、相关内容多次登上热搜)。

从价值觉醒的角度来看,观众对《哪吒2》的讨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专业性与批判性,开始对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念进行审视。某视频网站发起的"哪吒剧本工作坊"活动,吸引超200万网友参与故事线修改,用户提交的17.8万条建议中,42%涉及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化转译;知乎上在“如何评价《哪吒2》对道教元素的运用”问题下,专业影评人与传统文化研究者的交锋持续37天。这种从“被动观影”到“主动发声”的转变,不仅反映出观众审美能力的提升,更标志着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观众开始从文化消费者向文化共创者的身份进行转变,不再被华丽的视觉特效和明星阵容轻易打动,而是更加注重电影的内涵与品质,用更严谨的态度审视神话改编,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衡量叙事创新。

同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观众调研中显示,73.6%的受访者认可“颠覆性改编需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上”,这种矛盾心态恰是文化主体意识觉醒的明证。正如导演饺子在路演中所言:“现在的观众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他们用严苛的标准倒逼创作者成长。”因此,《哪吒2》能够引发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在文化内涵上的挖掘。以中国传统神话蓝本,融入现代价值观,对亲情、友情、自我成长主题进行了深度诠释,满足了观众对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鸣的需求。

这种审美跃升和价值觉醒直接投射在消费选择上。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哪吒2》的观众二刷率达18.7%,远超行业均值,而购票决策中“文化共鸣”因素的权重较五年前提升27个百分点。当观众愿意为优质内容支付情感溢价时,中国电影市场正走出“流量为王”的泥淖,进入“文化认同驱动消费”的新阶段。

从“个体共情”到“群体同频”:文化认同在大众土壤中的深植与蔓延

当白领在朋友圈转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新解、学生在课堂讨论“灵珠与魔丸的辩证哲学”、银发族在家庭群分享“李靖夫妇的教育智慧”时,不同代际、阶层、地域的群体似乎在同一个文化母题下找到了情感公约数。这也是《哪吒2》现象最耐人寻味之处,其引发了跨圈层的共振。

这种群体同频的深层动力,源于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角色形象,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和价值观的故事。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监测表明,影片中“山河社稷图”的东方美学呈现,带动相关非遗技艺网络搜索量激增430%,这种文化符号的“活性转化”,让集体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自信。

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群体同频现象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日益提高,渴望在电影等文化产品中看到本土文化的精彩呈现。《哪吒2》的成功正是顺应了这一文化潮流,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化演绎,让古老的神话故事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社交媒体的传播作用也不可忽视。在社交媒体上,观众们围绕《哪吒2》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影片中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感悟。这种互动交流进一步强化了群体同频效应,使得文化认同在大众土壤中不断深植与蔓延。从家庭聚会时对影片中传统文化细节的探讨,到网络社区中关于中国神话体系的科普与交流,《哪吒2》成为了激发大众文化认同的催化剂,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从“流量喧嚣”到“留量沉淀”:透过《哪吒2》现象的本质洞察与哲学思辨

真正的文化认同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而是根植于文化DNA的创造性转化。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其核心价值在于内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深度。在过去的电影市场中,“流量至上”观念的盛行,反映出电影市场在商业化过程中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逐,忽视了电影艺术的本质。而“留量沉淀”则回归到电影的本质,强调通过优质内容赢得观众的认可和长期支持。

与过往“话题电影”依赖情绪煽动不同,《哪吒2》的成功建立在“传统文化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之上。光线传媒公布的创作手记显示,主创团队花费两年时间梳理《云笈七签》《封神演义》等典籍,在3000多个概念设计中寻找传统美学与工业标准的平衡点。这种“慢创作”与“快消费”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正从“注意力争夺”转向“意义生产”。正因此,《哪吒2》成功打破了这种“流量至上”的迷思,让人们看到了“留量为本”的重要性。

事实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单纯依靠流量吸引观众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只有那些真正能够触动观众心灵、传递积极价值观念的电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从“流量喧嚣”到“留量沉淀”的转变。

《哪吒2》的热效应终会降温,但它激发的冷思考应当持续。当中国观众开始用文化自觉重新定义好故事的标准,用群体智慧重塑内容生产的逻辑,用价值认同重构产业发展的坐标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电影市场的升级换代,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成人礼。或许,今天的中国观众,早已不只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更是文明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以及最终的定义者。而这种静水深流的变化提醒着我们:文化自信的建构,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