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党委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主动对标对表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师范特色,聚力作用发挥,持续增强教师党员队伍建设针对性实效性,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为冲刺“双一流”建设不断聚势赋能。
一、注重顶层设计,加强青年教师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实施“壮苗计划”。全方位全过程做好青年人才引领培育,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定期分析中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情况,制定《关于加强在中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建立班子成员联系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机制,形成“校、院、支部”三级联动工作体系。
建立培育档案。加强新进人才培育和服务保障,建立校院两级党委领导班子常态化联系人才制度,实施发展党员“双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人才培育信息库,采取“跟踪培养模式”,围绕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配备“政治导师”。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开展资深党员教师与青年教师“传帮带”结对,充分发挥“学术导师”和“政治导师”的引导作用,激发人才向党靠拢、向组织看齐的政治热情。近5年在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才中发展党员78名,发展在职教师226名。
二、突出师范特色,抓好青年教师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实施“师德铸魂”工程。成立山东省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中心,结合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通过党支部书记带头学、带头讲,党支部专题学、研讨学,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坚持示范引领和系统教育,实施“青师启航”“优师助航”“名师导航”活动,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四位一体新格局,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培根铸魂。
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制定培育方案,加强梯队建设,实现88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用好建好全省高校唯一的山东省党员教育教材开发基地,建立33个以教师党支部书记为主的师资队伍,创新用“党课+专业课”“党课+学术沙龙”等形式,推出针对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纪法教育等30余门精品课程。
实施“先锋出彩”工程。推进“当先锋、作表率”实践活动,开展党员“先锋出彩行动”,培育教师党员“先锋队”,设立教师党员先锋岗380个、先锋集体52个,涌现出“珠峰思政课”教授孙维君、“向盐碱地要粮”的隋娜、“全国优秀教师”高继文、“全国教育系统优秀工作者”苗禾鸣等一批党员教师先锋模范,7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和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三、聚力作用发挥,在实干担当中彰显“山师力量”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发挥作用。教师党员在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干在前,推动科技创新攀登等团队建设,实施11项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重点项目,在2024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居省属高校首位,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5项,推动人文社科发展实力赶超部分“双一流”大学,在全国师范高校中达到第10位。
在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中发挥作用。教师党员以身示范,立足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学校拥有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的优势特色,坚持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同向同行,紧紧依托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育人质量。以教师党员为骨干的团队引领强化学科建设,推动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别跻身全国第9名、第12名,助力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在落实省委重要工作任务中发挥作用。近3年选派200余名党员干部、教师党员到教育一线、基层一线攻坚克难,“第一书记”工作调研报告被人民日报内参采用并获中央领导批示;获评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1个、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212名党员教师在全省12地市57所合作学校中潜心教育教学,实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辐射共享,打造了山师基础教育的金字招牌。在教育援疆和文化润疆工作中,对口援建喀什大学、喀什二中等,为教育援疆提供了“山东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