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从“讲好一节课”到“讲好一门课”

2025-01-10    

教学竞赛中的20分钟展示与日常课堂存在差距,好老师在讲台上经过调整和打磨,教学竞赛促使教师重新审视教学逻辑。日常课堂也有表演成分,但精心设计的节段与真实的课堂和比赛中的节段有本质不同。要真正讲好一门课,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并愿意为此付出持续的努力。

■魏茂兴

一位脱口秀演员说过:“每个人都能说5分钟脱口秀。”如果把教学竞赛放到这个语境下,似乎也可以说,每个人都能上好20分钟的课——只要设计得当,准备充分,任何人都可以呈现一堂精彩的教学节段。但问题是,从上好20分钟,到上好一门课,这中间的差距有多大?

与真实的课堂相比,教学竞赛更像是一种形式化的“非常态”课堂展示,很多人觉得它太“刻意表演化”甚至“过度包装”。反观日常的课堂,就真的完全不“表演”吗?其实未必。一个好老师站在讲台上,不管他讲得多么随性、自然,他的语言、动作、节奏,甚至是一个停顿、一句玩笑,实际上都经过有意或无意的调整和打磨。这种调整,本质上也是一种“表演”,教学竞赛只是把这种“表演”放大。

比赛的压力是个难得的契机,促使我短暂脱离日常教学的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逻辑:为什么这样讲?这个环节有没有更好的设计?学生能不能听懂?这些问题在日常教学的惯性中或许容易被忽略,但为了比赛,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课堂从来不是随机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

教学竞赛的20分钟,是精心挑选的节段,但真实的课堂和比赛中的节段有着本质的不同。比赛的节段追求精炼和亮点,但一门课却需要体系和深度。比如,在比赛中,我抽中了《泥沙动力学》课程的“弯曲河道特性及演化机理”节段。课程内容涉及一个看似平常但耐人寻味的科学问题:自然界的河流为什么大部分是弯曲的?坦率地讲,这是一个相当讨巧的选题,总体而言兼顾了普适性的科学问题引导和工程实例支撑,能够较好地展示教学设计的层次感和逻辑性。不过,这种设计是高度依赖选题的,未必能完全复制到每一节课中。日常教学中,工科课程往往包含大量的数理推导和理论分析,这些“干货”内容不可避免地显得枯燥而艰深,需要学生付出足够的努力去“死磕”,也更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和课堂掌控能力。

每个人都能说5分钟脱口秀,但真正优秀的脱口秀演员,靠的不是某一场表演,而是长期对人性和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同样,比赛的20分钟也许可以凭借精心筛选的节段和巧妙的设计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但要真正讲好一门课,不在于某一节课讲得多么出彩,而在于学生在这门课中,是否真正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真正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并愿意为此付出持续的努力。

(作者为海洋学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