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冬天,可以放爆竹,可以吃热气腾腾的烤红薯,一大家子围桌一起吃火锅,热闹极了。但最喜欢的,是夜深人静,寒风呼啦着门窗,抱着暖和的热水袋,盖上毛茸茸的被子,全身都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享受属于冬天的温暖,很幸福。
冬天的定义是寒冷、风雪,好像很少有人形容冬天是温暖的,可我觉得,冬天一直是温暖的,每一个直击心灵的瞬间,都在冬天无限放大。
我记得,在冬天,女孩子们分享着自己新买的围巾手套,有些是雪的颜色,白净又不失温柔,有些是鹅黄色,鲜亮又充满活力,给总是灰蒙蒙的天空增加了些许趣味,让人总是看着心里明亮。她们大笑着,呼出的热气显示着无限的青春活力,手挽着手,好像寒风也穿不过这柔软的壁障,让人看着忍不住发笑,好像,冬天,也没那么冷。
我总喜欢在最后一节课发呆,看窗外的皑皑白雪,既兴奋又担忧,害怕雪落在新买的衣服上,湿答答的,但又喜欢雪花落在我的脸上,手上,看自己的体温慢慢地融化它。下课的铃声将我的思绪拉回,我还是抽出了藏在书包里的小伞,将作业收进我的书包里,拉着朋友,走出教室。雪地靴踏进柔软的雪面,眼前是明亮的,我们紧紧地靠在一起,互相给予对方温暖,偶尔伸出我们的手,触碰在天空舞蹈的雪花。我们聊着最近的囧事,好像讲过了,但重新讲起,还是显得格外有趣,油炸小吃摊包裹着我们,好像四周的冷气都被隔绝了,充满着烟火味与当地人的无限热情。回家的路程很短暂,在一言一语中慢慢结束,我们在楼下分别,抱怨着明天早起,各科的作业,约定明天的早餐,然后,说再见。我带着雪水的靴子慢慢登上楼梯,哒哒哒的,拿出钥匙打开门,一股暖气混合着饭菜的香气袭来,换上温暖干燥的毛拖鞋,“爸妈,我回来了。”
时间很快,每年的冬天都不一样,今年格外不同,今年是第一次一个人的冬天。只身在外,难免念家,孤独寂寞,难掩常态,我曾想,这里的冬天会很难过吧,一定冷极了。沿海的城市总是吹着刺骨的冷风,伴随着倾斜的细雨,淋湿鞋面,冷寂的夜晚让游子格外想家。
但在外的生活不只是充满孤独与冷清的,细碎的生活碎片会慢慢填满你空虚的心,让你寻找新的温暖。我记得霜降的夜晚,冷风打着枝叶,声音无限放大,在路灯照耀下热烈地舞动,骑单车的同学们,迎着冷风,赶着时间。我驻足停留,望着路灯发着呆,它的灯光如此闪耀,灰暗的路面在那一刻像是充满希望的路,温暖又让人安心,指引着孤独的灵魂找到未来的路。永远停留在马路边的糖炒栗子小车,不仅有翻滚炒动的栗子,还有热气腾腾的烤红薯围着火炉成一个圈。买一个烤红薯,握在手心,暖气直达全身上下,匆匆回到寝室,温度刚刚好,送入口中,甜腻充斥口腔,无比幸福。
海子《冬天的雨》里写道:“我在冬天的雨中奔腾,我的胸脯上藏着明天的早晨。”在外的迷茫、失落、清寂,也会在遇到新的老师朋友,在他们给的一点点累积的温暖中慢慢溶解。是突发暴雨时,室友顶着大雨给我递过来的伞;是冬天在外手冻得僵硬,好友伸过来握住的手;是第一次进行一次新的尝试,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嘉奖;是团建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嬉笑打闹,分享零食,在阵阵的笑声中找回自己的温度。好像,在外的日子也可以是快乐且充满温暖的,让人欣喜的。
回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在想,冬天的关键词本应就是温暖,无论是在家,还是出门在外,得到的温暖都是不同的,但每一个温暖的瞬间,都是让人觉得是生活的希望,是认真生活的意义。
冬天本身是冰冷的,萧瑟的,苍白的,而我们的赋予,可以让冬天变得温暖。在冬天,我们会比任何时候更懂得温暖的情感,我们还可以释放我们的能量,给别人带来冬日的温暖。俞敏洪说,“燃烧自己才有感染力去鼓舞别人,哪怕冬天又如何?”
致每一个人,严寒催冬天,微光暖心,由内心的温暖,消融人生的冰点,相拥取暖,待到来年,长出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