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到十年,是学校办学层次跃上崭新台阶、发生格局性变化的黄金时段。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政策红利、区域蝶变效应、产业换代升级、科技狂飙突进的重大机遇,精准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回答好如何才能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方阵这个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一)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机遇叠加期。我们正处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大时代、推进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数”时代。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判断,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等重大决策部署,一系列推动教育变革、转型、发展的支持政策持续供给,中国的教育发展进入了又一个崭新时代。
牢牢把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窗口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甘肃省出台了以“四强”行动为代表的一揽子高质量发展战略,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装备正在成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追光、乘风、逐绿的转型发展正在形成蓬勃态势。全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通”,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已经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牢牢把握学校百年办学积累的高峰期。学校被省委、省政府首次确立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外部发展环境前所未有;经过百余年积累,我们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取得历史性突破,人才队伍数量和结构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科研创新成果攀上历史最高成就,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与新型工业化战略高度契合,在强工业、强科技战略中地位独特,不可取代。这就是我们向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阔步迈进的底气和信心。
牢牢把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在分析机遇和优势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建设教育强国新使命,对照省委、省政府给学校的新定位,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还不够充分;一流学科重大突破仍然面临瓶颈,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仍然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生源结构亟待优化;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偏少,优秀青年人才总量不足;教育数字化水平、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弱项。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危机意识还不够强,争先进位的内生动力还不充沛,少数干部中仍然存在着因循守旧、不思改变的惰性甚至“躺平”思想;学风建设成效还不明显,奖惩机制还不健全。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既有体制机制障碍,也有观念不新、方法不灵、作风不振、状态不佳等主观问题,亟待通过系统改革、强力攻坚实现破冰突围。
牢牢把握学校事业奋发赶超的爬坡期。学校面临着厚积既有优势、凸显办学特色与重塑发展动能、另辟发展路径的双重任务,爬坡过坎、奋发赶超,方能开辟新天地、看到新风景。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和三万名师生,集体站上新起点,集体吹响进军号,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在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技创新、有组织服务发展上改革创新,在新赛道上奋力一搏,跑出兰理工人的加速度!
(二)奋斗目标与发展策略
中期奋斗目标是:用5到10年的时间,把兰州理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长期奋斗目标是到2050年,国内一流地位稳固、进入国际有重大影响的研究型大学序列。
总体策略是既要扬优势、补短板,在原有赛道上追赶进位、跳起摸高,更要占先机、抢速度,在新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
着眼“四大赛道”:
一是现有学科评估规则中的“绿色通道”;二是国家政策倾斜的“西部赛道”;三是面向科技进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设置的“新赛道”;四是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难题或服务区域、行业发展做出独特贡献的“特殊赛道”。
聚焦一流学科核心指标,着眼“四大赛道”,我们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2024到2029年,冲击一流学科阶段。到建校110周年左右,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一名全职院士、培育一名本土院士,在国家科技三大奖项中实现新的突破,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技术发展走向、国家战略的重大领域和关键主题,大力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助推至少一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学校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完成换道超车第一目标。
第二步,2030到2035年,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阶段。8个左右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2个以上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倾力打造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特色优势学科成为所在领域的国内高峰,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成为行业标杆,完成换道超车第二目标。
第三步,2035到2050年,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重大影响的研究型大学阶段。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全国排名前7%,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发生格局性变化,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拔尖创新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点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