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活力、形成持久发展动力。高层次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新增全职在岗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自主培养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增加到11人;培育省部级团队8个、省部级人才44人(次),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增加到73名;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整体优化。持续推进“师资博士化工程”,引进博士349人,其中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博士占80%,145名在职教师完成博士学业,博士学位教师达到948人、博士化率达到58%,比2019年增长了15%。
科技创成果新多点突破。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四强”行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五年来,科研获奖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总计95项;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研经费、科研项目连创新高,科技进款累计9.65亿元;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73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与35项,经费总量和科研项目总数稳居省属高校首位;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35件,实现知识产权转让、许可134件;4个国防特色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和“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军工科研累计进款9000余万元,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学校入选第二轮国防科工局与地方政府共建高校。
开放办学局面不断刷新。实施“1234”国际化发展举措,不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高质量发展。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与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6所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际产学研联培研究生项目84个,开展届次化“红柳国际”研学项目,选派316名师生出国(境)交流学习;通过全国高等学校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招收来自52个国家留学生855名,4名留学生荣获“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荣誉称号。积极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选派49名优秀干部在东乡县驻村帮扶,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联合龙头企业共建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加入11家创新联合体,五年来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技术攻关项目3000余项,合同经费7亿元,校地校企合作开创了新局面;继续教育办学规模与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累计收入1.2亿元;拓展校友服务、加固情感纽带,共建共享共荣的事业共同体建设取得新进展。
基础保障体系增能增程。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年均预算保持在13亿元左右,有力支撑学校事业发展。建成彭家坪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文理综合教学实验楼、兰工坪校区幼儿园、科技园一期项目,新增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问鼎堂图书馆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完成学生宿舍、教室、运动场、餐厅等升级改造项目259项,建成标准化实验室21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固定资产总值新增4.1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增加2.32亿元;两校区功能布局、办学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兰工坪校区南区38.5亩土地成功确权;建设升级40多个信息系统,实现一网通办,图书档案工作向数字化服务转型,学校荣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30周年突出贡献奖;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支持附属中学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全面推行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积极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健康校园建设,学校两次入选平安甘肃建设优秀单位,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和首批甘肃省“绿色学校”。
五年取得的办学成就,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上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同心助力的结果。学校向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今年是建校105周年。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兰州理工大学秉持实业救国、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见证并参与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完成了从无到有、自小而大、培优塑强的历史性变革,成长为祖国西部的科教重地、人才高地和工程师的摇篮,淬炼出根植西北、向阳而生的红柳精神。百年艰苦奋斗实属不易,百年自强不息可歌可泣!而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是爱国家、爱教育、爱学生的教育情怀,奋进求是的内在动力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发展壮大的逻辑密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必须坚持党对大学全面领导这个根本,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五年来,我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坚持党对大学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抓班子、带队伍”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教育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凸显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属性和精神底色。
必须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这个根本标准,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五年来,我们立足教育公平,持续面向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招生,着力化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抗击疫情,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员工与医护人员一同逆行出征,最大限度守护了师生健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课程方案和培养模式,倾力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助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调动全校资源,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访企拓岗,促进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始终保持了高质量,凸显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民属性和服务旨归。
必须坚持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产业布局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平台、组团队、攻难题、送人才,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示范高地、创新高地,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助推企业转型、产能升级、乡村振兴,凸显社会主义大学的战略属性和使命担当。
必须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引擎。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坚持政策向人才倾斜、资源向人才汇聚,引育“塔尖”与夯实“塔基”双向发力,实现了“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等战略人才的重大突破,专业教师队伍数量稳步上升、结构持续优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激发各类发展要素的活力和动能。五年来,我们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为目标,坚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科研评价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等重大改革,最大限度调动各类发展要素的活力和动能,让有限的办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办学效益。
必须坚持培育特色、强化优势,切实提高综合实力和办学竞争力。五年来,我们持续积累传统优势,坚持兴办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鲜明的文科,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服务社会的贡献度和美誉度持续放大、朋友圈持续扩容、竞争力持续上升。
以上“六个坚持”是我们百余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发展中弘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