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尤氏到稻香村正与李纨议论此事带来的风波,“一语未了,只见人报:‘宝姑娘来了。’忙说快请时,宝钗已走进来。”可见宝钗心情之急、动作之快。宝钗进来就提出要搬出大观园,尤氏和李纨知道,自然是宝钗知晓大观园内出现了不堪之事,急于表明态度、一走了之。
宝钗一进门就向李纨说明搬出大观园的理由:“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宝钗的理由是自己母亲生病,需要照顾。“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二人之所以相视一笑,其实是对宝钗急于撇清自己而心照不宣。李纨提出要“打发人去请姨娘的安,问是何病”,并要求宝钗“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李纨害怕不经王夫人同意就自作主张放宝钗搬出大观园,被王夫人责怪。宝钗说:“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可见,宝钗急于搬出去的原因确实是因为大观园内招了“贼”,自己必须搬出去,一是避嫌,二是表明自己清白之身不能呆在“是非之地”。然而,她的“一走了之”,至少从三个方面说不过去:其一,她舍弃了与她同住的、同样是住亲戚家的史湘云,建议自己走后,让湘云搬到李纨处暂住。其二,她的离去,又把依然是寄住在大观园的林黛玉置于何地?其三,当初凤姐生病,探春协理大观园,王夫人专门“特请了宝钗来,托他各处小心,‘好孩子,你还是个妥当人,……凡有想不到的事,你来告诉我,别等老太太问出来,我没话回。那些人不好了,你只管说。他们不听,你来回我。别弄出大事来才好。’”如今,她一走了之,又置王夫人的嘱托于何地?所以,宝钗急于搬出大观园的行为,完全是置一切于不顾的“爱惜羽毛”之举。
“爱惜羽毛”,最初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杂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意思是,君子注重自己言论是否得当,孔雀关心自己翎羽是否美丽,虎豹猛兽在意自己爪子是否锐利,这都是修炼、提高自己身心的方法。后引申出成语“爱惜羽毛”,比喻为珍惜自己名声,行事谨慎。随着时代发展,这一原本褒义的词语,又演变出了另一类含义,即见风使舵、明哲保身,以及不敢担当、圆滑有余的“好人主义”等。
历史上著名文臣武将,因为“爱惜羽毛”而在良好口碑上留下遗憾的事例并不鲜见。张安世在汉武帝、昭帝时期,位高权重,一直兢兢业业,谨小慎微,从未出过差错,被评价为“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夙夜不怠”,被封为富平侯。他曾向自己幕府的一位长史询问自己的过失,这位长史说:“您是圣上的重臣,但是有才德的人却得不到您的举荐,大家都拿这个事儿来嘲笑您。”张安世说:”当今皇上英明神武,对贤才和不肖之人分得很清楚,做臣子的守好自己本分,不要自以为知人就去推荐。”张安世面对当时人才缺乏的现状,却不能将德才兼备的治国之人推荐给朝廷,被后世评价为太“爱惜羽毛”而耽误国事。堪称“汉末第一猛将”的皇甫嵩,文武双全,受到汉灵帝的重用,兵权在握。汉灵帝病重时,诏令曾为皇甫嵩副手、已野心初露的董卓把军权交给皇甫嵩,但董卓却拒绝转交兵权,对董卓抗旨行为,有人劝说皇甫嵩兴兵讨伐,但皇甫嵩却认为必须有朝廷明令,他才能名正言顺的出兵,否则就毁掉了自己的名声。他后来反被董卓用朝廷名义夺去兵权,致使董卓势力坐大。皇甫嵩虽是汉室忠臣,但却因其爱惜羽毛,最终无力挽救大汉江山。
晚清重臣翁同龢,出身官宦世家,才华横溢,曾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甲午海战前,他反对李鸿章对当时形势和策略的分析,盲目主战。甲午海战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被封为赴日谈判全权大臣,他邀翁同龢同去,却遭到一向慷慨陈词的翁同龢的拒绝。翁同龢因极力主战留下清名,李鸿章因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背上骂名。但最终翁同龢还是因不敢担当,战败后怕背上骂名而推卸责任,被称为史上“清流误国”的典型。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自古至今,社会在那些披肝沥胆、勇于担当的人们的奋斗中不断前行,也为那些只顾“爱惜羽毛”、为了个人名利患得患失者留下了永久污痕。作为文学作品人物的薛宝钗,在大观园稍有“风吹草动”情况下,不顾园中姊妹和王夫人的嘱托,一走了之,貌似洁身自好,实则明哲保身,历来被读者评价为“世故深而揣摩熟”、颇有心机城府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