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代表各位指导老师,向大家分享,题目是《蓄势赋能 脚踏实地,坚决落实好“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工作》。
从大调研到乡村驿站建设,全校师生,用脚步丈量齐鲁大地、用行动践行“学用结合”,用“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作为本科生产业指导老师的我们应当如何按照学校安排,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各项工作呢?
怎么看这项工作
作为指导老师,我们必须坚定三个认识:必须做坚定的执行者。“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是我们学校“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科产教一体化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创新部署,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决落实。必须当服务乡村的践行者。“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情怀怎么厚植?本领怎么练就?就是要带领学生在乡村一线的火热实践中进“万家门”、行“万里路”、解“万家事”。必须做科产教深度融合的推动者。把科技、人才、技术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是我们科研选题的最好来源、是我们教学相长的强大动力。近三年,我主持的重点研发计划、农业农村部跟种子产业相关的课题,都来源于我上《种子经营管理学》过程中的产业实践和调研积累,今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选题更是直接来源于这两年大调研活动中对产业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国家政策的深入研判。
怎么干这项工作
我所服务的是“种子”产业。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调研发现,对种子产业来说,虽然我们国家在种业创新,尤其是生物育种技术有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产业化水平跟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技术价值实现及其产业化进展缓慢。对此,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据此,我们不只是要做育种技术研究,还要做产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要围绕种子,做从市场需求调研、到育种技术研发、再到餐桌食物消费的全产业链研究,要通过“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破解这些“学用脱节”和“教研脱节”难题。
根据学校安排,我们已组建起跨五个学院七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团队,经过协商讨论,我们将按照“1314”工作法,全力推进。聚焦要把学生带到产业中去,学用结合的一个核心。始终面向产业问题、乡村一线、服务社会的三类需求。这第2个“1”,是一个目标,要通过 “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把产业需求转化成科学研究问题,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成田间地头的实践。“4”是工作推进的四个步骤,即做好开题,做好调研,扎实研究,汇报和总结。
产区选题,掷地有声、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产区实施,目标明确、规划清晰、任务具体。产区汇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信心百倍。让我们把所有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各项工作安排上来,在学校领导的坚强指导下,朝着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奋斗目标坚决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