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也是仅次于水稻和玉米的第三大粮食作物。虽小麦产业稳步发展,但我国每年小麦进口量仍超1000万吨,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虽然近年来高产记录不断报道,但大面积平均单产与高产记录间还存在 50%-55%的产量差。缩小单产差距、绿色丰产提质增效协同、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是未来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指导团队未来重要的协同攻关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
小麦产业指导团队现有团队成员15人,构建了以小麦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产业指导团队。团队指导的2025届本科生、研究生已初步明确与小麦产业密切相关的选题,包括山农系列冬小麦品种筛选与评价,宽幅密植、减垄增地、水肥一体化、调优提质等关键栽培技术,新型缓控释肥料筛选与施用关键技术,小麦全程智慧化生产技术优化与应用,小麦低升糖指数(GI)产品技术研发,山东省粮食供应链韧性测度及提升对策等,以期在学生开展小麦产业调研、完成毕业设计、解决产业问题过程中更好服务区域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小麦产业指导团队在开展工作中,立足山东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汶阳田“齐鲁粮仓”建设和小麦高产典型,在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示范带动引领性作用突出的泰安市岱岳区开展“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汇报单位是位于岱岳区马庄镇的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
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建有小麦良种研发基地3500平方米,主营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试验示范、小麦良种培(繁)育等业务。常年组织开展优质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田间观摩会、技术培训会,辐射周边地市、县乡的新型经营主体,已发展成为区域内信誉度高、农民满意度高、生产管理水平高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合作社种植、推广的小麦品种、技术引领性高、带动性强,示范效应显著。
学校与合作社在科技攻关、成果转让、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合作紧密。2024年7月30日,张然书记带队在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开展乡村振兴驿站挂牌建设工作。学校依托合作社建设山东岱岳小麦科技小院,曾接受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中国科协等单位现场调研。农学院、植物保护学习等在合作社建有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每年200余人次本科生、研究生到基地实践学习。同时,学校在合作社建设了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小麦-玉米肥水高效与高产协同技术创新研发基地等平台,学校2024届毕业生小麦产业毕业成果汇报即在此举行。
截至目前,指导团队已完成届毕业论文 (设计)“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工作部署,预计将于2024年12月份明确选题,2025年2月份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开题,并在6月份完成产区汇报。
在此期间,指导团队将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认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实施、总结等过程指导,加强过程监督,及时优化调整,强化经验总结与交流,保障顺利实施。同时,积极协同泰安市和岱岳区农业农村局,各级科协、农技协,马庄镇政府和合作社,为产区实施提供人员和单位组织协调,政策支持、场地支持、产品物化支持等实施保障。
团队立足工作要求,引导学生长期驻扎生产一线,将人才培养与关键技术创新、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融为一体,科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通过技术示范、技术宣讲、田间指导等提升学生农技推广和生产服务能力,培养他们敢站田间课堂、能讲田间技术、常驻田间地头,并最终成长为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优异、实践经验丰富、生产服务能力出众、能够长期扎根生产一线的新时代“三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