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把立德树人“总目标”变成教育教学的“硬指标”,将课程学习的“纯理论”变为强农兴农的“真本领”,同时,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校城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链布局教育链,学校从2024届本科毕业生开始,创新了“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答辩”的毕业论文设计及考核模式,鼓励学生毕业时围绕山东的特色产业和粮食主导产业开展调查研究或课题设计,充分利用乡村振兴驿站这一人才培养的新阵地,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并且在产区开展跨学院跨学科、以产业为主线、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实际效果的综合性汇报。2024届共有17个学院开展了共计20场产业毕业汇报,此举也受到了地方政府和产区、农业大户和企业主管负责同志的一致好评。
为进一步深化 “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的工作机制,按照暑假期间冷校长关于“依托乡村振兴驿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讲话的指示精神,教务处加强统筹规划,从以下四个方面有序推进此项工作。
一、突出问题导向,落实项目总指导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毕业选题题库。前期,教务处发布通知面向参与暑期大调研的师生征集过程中在农业农村发现的突出问题,总结凝练成选题。共有17个学院参与此次选题征集,总计征集指导教师推荐选题2052条,本科生推荐选题2339条,经筛选、归类后形成了学校2025届毕业生毕业选题总题库。
二是遴选产业总指导。围绕产业关键问题,设立毕业设计产业总指导教师,目前,共遴选8个学院的39名产业总指导,由39名总指导牵头相关指导教师跨学院、跨学科组建毕业设计指导专家组。依托乡村振兴驿站,结合毕业选题题库及自身服务产业发展的实际研究课题,召开毕业论文选题报告会。
下一步,召开开题报告会,由各产业总指导进行产业总报告,阐述产业、技术、发展现状、未来趋势、核心关键问题等。每个产业再指定1-2个指导老师做专题报告,2-3名学生做报告样板,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产业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选题的可行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确保选题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突出产业导向,开展毕业设计
一是做好产区调研。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产区,来源于驿站,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要做好统筹谋划,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听取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意见、想法,组织各学科的学生到产业中一些有特色的点,去走、去看、去听、去思、去考。二是做好文献与资料收集。同学们要紧紧结合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实际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要学会运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数据库,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要注重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三是撰写与修改。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具体的毕业设计和实验工作,包括制定设计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等。同时,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或报告。
三、突出实践导向,完成产业汇报
明年6月份,2025届毕业生要在学科毕业答辩的基础之上做两类汇报,一是根据选题实际情况,由产业指导专家组带领产业选题毕业生,围绕主导产业,跨学院跨学科开展一场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实际效果的产区汇报。另一类是毕业生返乡,依托乡村振兴驿站,从通过自身专业学习如何帮助家乡驿站解决问题及自己如何厚植知农爱农情怀、锻炼强农兴农本领等方面进行汇报,向他们报告学校培养了什么人、怎样培养的人,让毕业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突出目标导向,形成产业报告
由总指导教师牵头相关老师,把优秀的毕业设计或论文成果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形成对应的《2025年产业发展报告》,最终用来服务和促进产业发展,真正实现把人才放在田间地头培养,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课题在生产一线落实、成果在乡村基层转化。
下一步,教务处将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指示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完善、细化工作模式,借助乡村振兴驿站这一优势平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坚持“产业”“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努力探索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