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科技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报》

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产业需求,着力培养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卓越工程人才

作者:副校长  施伟东    
2024-12-05     浏览(50)     (0)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工程人才培养深厚底蕴的基础上,提出以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为重点,针对卓越工程人才需求培养,突破人才培养瓶颈。思路及举措包括理念、组织、体制、课程和评价创新。通过多方产业联盟共建学院、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融合等方式,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卓越工程师”被置于重要位置。江苏省委也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布局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我校凭借在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工程人才培养的深厚底蕴,入选首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对此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卓越工程人才需求强烈

全球航运更新换代,中国造船业迎来周期性增长,船舶建造总量与船型结构变化带来巨大用工需求,然而人才短缺问题凸显。且随着造船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无人化转型,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如懂船舶海工制造、绿色智能技术等方面的卓越工程人才极度匮乏,精通国际规则制定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

二、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瓶颈

一是工程实践培养难:大学科研平台难以满足工程实践培养要求,校内工程技术中心与高能级科研平台合作不足,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化培养为主,导致实践及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培养问题严重,工科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二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高校和企业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等方面合作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理事单位涉及企业少,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备,合作科研项目与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

三是导师指导能力不适应:高校导师缺乏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不足;企业导师准备不充分,对培养环节了解不够,缺乏指导经验。

四是评价标准不全面:我国研究生教育以论文评价为主,对工程教育、实践评估较少,影响高校对工程教育重视程度及资源投入,与卓越工程人才评价标准不符。

三、我校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的思路及举措

一是理念创新:以“船魂”精神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等模式,聚焦产业需求,协同相关学院,重构培养流程,形成专业学位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方产业联盟共建学院。

二是组织创新: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技术中心、配强导师队伍等,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融合,打造“样板间”,已成立理事会并达成共建技术中心意向。

三是体制创新:构建“船海+X”工程教育生态圈,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建立产教联合共同体,创新“项目制实习”模式,形成长效机制。

四是课程创新:课程按校企合作项目要求确定,理论课程由高校承担,实践课程由企业人员承担,解决传统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脱节问题。

五是评价创新:完善研究生评价机制,建立以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贡献为主的评价标准,依托产教联盟制定培养标准,改革相关制度,遴选和评价导师及学生更重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