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功利主义的黑云密压于时代的帷幕之上,我渴求在文学中寻觅到一处青草的氤氲。
最近,关于“文科之用”的讨论再度引发热议。“文学”这个字眼,在这个略显急功近利的时代,展现出些许单薄的色彩。但有些事情,不能单单用实用主义加以盖棺定论。除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我们更应追寻的,是思想的深刻、对美的感知以及崇高人文情怀的积淀。
文学,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美丽的理想国。沉浸在文学的时间中,我可以是莎士比亚,缱绻在仲夏夜之梦,祈盼流连夏日最后的那朵三色堇;我亦可以是奥德修斯,以智以谋,乘风破浪,带领航员们孜孜求索归家的路途。在诗行中,在段落里,我的灵魂飘荡且不朽,跨越时间的阴晴圆缺,去会面那些有着崇高智慧与思想的先贤。在文学的时空里,每一个自由浪漫的灵魂,都将不期而遇。
当你寻访于浩荡的文海中,你就获得了第二次成长的机会。在这趟旅途中,你是自己的向导,成为自己的维吉尔或亚里士多德。你会碰面无数存在于虚构时空,但却拥有无上真实的人物。玛格丽特的死去会令你的心灵为之一颤,嗟叹命运与情爱的无常,更遑论斯嘉丽将床帘扯下,编织成她最后的尊严。人物有时并没有绝对的善恶,更多的是立场和观点的对立与冲突。你的头脑和心灵也在文字的浸润下,逐渐开始培养你自己对事物独立的思辨,你对于现实世界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或许有人会发问:这难道不是现实郁郁寡欢,所以要在文学中寻找温柔乡吗?但我想说,能够感悟到文字背后所想反映的思想和问题,了解到字里行间中含蓄或直截了当的时代痛点,才是文学所想要的更深层次的目标。文字所描述的世界,其实远不及真实世界的多舛与复杂。人类之所以需要文学,是因为我们需要在其中寻找与现实问题相联结的地方,从中获得启发,并致力于去改造和获得一个更加阳光灿烂的现实。文学并非引导我们去纸上谈兵,而是给予我们去改造现实的勇毅与灵感,借助从文学中获得的灵感,践行于生活。
曾在英语专业学习过一年,其中不乏“中国神话与中国文学”之类的课程,这与当今时代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谋而合。外国文学璀璨多姿,中国文学亦是浩浩汤汤。在外国文学文化的浸润之下,我们也能够以更加思辨与批判性的目光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学文化,反之亦是如此。在中西对比中寻找双方不谋而合的思想点,彼此了解,彼此启迪,既能使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一些闪烁着的人文精神,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传递出中国精神与中国故事。
文学的力量不可小觑。当普世情怀在大肆宣扬,我们为何不能站出来,用《百万英镑》讽刺它说辞的虚伪呢?当人心沉沦于无尽深渊,我们为何不用《麦琪的礼物》再度唤醒人心深处的温暖与善意?虽然有时文学只是美好愿景,却赋予我们直面困境的勇气,支撑我们把残酷现实改编成“理想国”。到那时,心中无数言语堆砌起的城堡,永远有漫山遍野的鲜花,月亮也泛滥着温暖光明不灭,曾经只在文学中出现的世界就在我们的眼前次第展开,青草的氤氲也再次飘荡。
与文学会面,不仅仅要去挖掘其中闪烁着的精粹、传播分享好文化,更要试着用文学的力量支撑世界和时代的嬗变。或许有人会讥讽这过于理想主义,但那就让理想在燃烧殆尽之前,尽可能地点亮周围,一点一滴,雁过留痕。而我们,在与万物周旋后,仍作我,却又并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