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报》

共画同心圆,奋进新征程

他们,接力绘就教书育人“同心圆”

作者:人文学院  王臻    
2024-12-05     浏览(52)     (0)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浙工大开设专栏展示优秀主题征文,展示学校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工作者的风采。他们以科研为己任,以教书育人为目标,为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本报特开设专栏“共画同心圆,奋进新征程”,刊登优秀主题征文,展示我校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工作者风采。

曾经作为学校宣传部的记者,我采访过很多教师,其中不乏优秀的党外人士:“做科研,要有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团队合作精神。老教师要真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团队领头人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奖金分配、成果分享等方面都要体现高风亮节……”

朴实的文字,炽热的情感,澎湃的力量。即便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我们依然能从沈寅初院士的话语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光耀回忆:“母校的老师都很优秀……他们学识渊博,又朴实无华、淡泊名利,他们一丝不苟,默默耕耘。”

学校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无数党派人士的感人事迹。在学校改革和建设中,他们用炽热和赤诚教书育人,他们用科学家精神的画笔,描绘出浙江工业大学的七彩同心圆。

走进材料学院,映入眼帘的是整面墙的学院教授介绍,院长王旭教授如数家珍地说:“学院一直倡导大家一起做事情。我感觉自己做不到很强,那我就尽力让别人做很强!”从青丝到华发,从“青椒”到教授,他一路成长,见证浙工大“材料”从一个专业到一个学科,再到一个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他说:“只有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之中,才能够始终保持更高的目标,拥有不竭发展动力。”他所研发的生物质全降解高吸水树脂、绿色环保阻燃材料和废弃聚氨酯海绵高值化循环利用等对于缓解石油资源枯竭、白色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人生就像登山,总会有起伏,累的时候坚持一下,越过山头,就有可能看到另一番风景。”这是教书育人卓越贡献奖获得者许四法教授与学生爬山时常说的话。他从教三十余年,三尺讲台迎冬夏,一支粉笔写春秋,不变的是学生们一直亲切地唤他“法哥”。2020年疫情期间,学生暂未返校,许四法就把改好的论文用快递一个个地寄过去。还有些不是他的学生也找他,他都会认真地逐字逐句地修改、提建议,他说:“学生来找我是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扎根祖国大地搞科研,老一辈的科研人员都这么做。”微生物制药团队中青年教师王远山教授、薛亚平教授传承院士精神,接续奋斗,把学术论文写在国家经济建设上,实现了糖尿病治疗药物“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打破了之前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局面,为国家节省了近30亿元医保支出。

在传统制造走向科技智造的今天,思维的火花在工大人身上越发闪耀。今天的浙工大,不断实践探索中国工业教育的“标准模型”,与大国崛起同频共振。

“我们的目标是串联起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从理论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仪器的研制与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量子科技领域专家林强教授扎根工大探索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研制出的冷原子干涉型重力仪实现了我国在绝对重力测量领域的技术“突围”,为我国资源勘探、地质调查、灾害预防和国防建设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形成创新的逻辑与方法,就是要树立问题导向,将发现问题作为推动创新的契机,将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青年教师、化工学院朱艺涵教授深入探索催化材料微尺度构效关系和电子显微方法学,让电子显微镜成为工大科研攻关和标识性工作的关键推手。

在浙工大的校园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民主党派教师,他们在科学研究的事业上砥砺前行,他们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闪光发热,他们在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对的征途中追求卓越,勇毅前行。他们既有逐鹿科学前沿的“顶天”气魄,又有服务创新发展的“立地”追求,“教书育人”已经成为刻在工大统战人士基因里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