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 日,秋风略带寒意,北京大学民主楼内却是一派暖融融的景象,当天的北京论坛“中国-中亚-中东的区域联通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正在这里举行。上午,作为第二位发言的嘉宾,牛新春教授对中国的中东政策进行了极具洞察力和思辨性的分析。
背景与根源:中美博弈与地区利益的双重驱动
牛新春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现任宁夏大学副校长、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当天上午,这位学者以他睿智的思考与独到的分析,为分论坛带来了一缕学术清风。在会议间歇,牛新春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谦和的气质与敏捷的思维让人印象深刻。
随着时代发展,大国竞争与中阿合作成为决定中国中东政策的两大关键因素,牛新春教授敏锐地洞悉了这一点。“在大国竞争与中国在中东的地区利益同时出现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只有了解这两大因素的作用与关系,才能判断哪类观点更有说服力。为此,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分析框架和概念体系,分层次、分类别地比较大国竞争和地区利益对中国中东政策的影响。”对中国中东政策变化的根源、方向和目标做出有效解释,是理解中国中东政策的必要前提,也是评判和调整中国中东政策不可或缺的标尺,更是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理论框架和叙事逻辑的必由之路。
牛新春教授认为,分析中国的中东政策,需要明确这两大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中美博弈已成为中国中东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但它并非唯一决定因素。”他进一步强调,中国在中东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才是决定政策走向的内生动力。中美竞争带来的国际格局分化,促使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合作紧迫性不断上升。经济层面的合作尤为重要,已成为中东国家与中国互相联系的重要纽带。牛新春教授使用“双向奔赴”一词来形容双方的关系——近年来,中国与中东对彼此的重要性同步上升,各方面合作逐年增强,经济利益成为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方向和目标:推动多边合作,共创发展机遇
中国的海外投资战略正发生转变,尤其是在中东地区;中国对中东的投资、融资规模逐年上升,中东地区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战略转向,不仅体现了经济合作的深化,也推动了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参与。牛新春教授认为,随着中国在中东事务的深入参与,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而大国博弈与地区利益的双重驱动,必将塑造未来中国中东政策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多极化趋势显著、区域合作日益重要的今天,中国与中东的合作将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双方应共同努力,稳步推进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伴随着经济关系的深度融合,中国对中东政治的参与程度开始加深,投入的外交资源不断增加。”牛新春教授指出,从上海合作组织到金砖国家扩员,中国正在向中东投入越来越多的外交资源,他同时提到,“中国刚开始尝试直接参与地区政治事务,参与的程度还较浅。中国并不急于卷入中东政治事务,而是尽力而行、伺机而动。”他特别强调中国在斡旋沙伊复交过程中扮演的积极角色,以及对推动多边合作的贡献。最后,牛新春教授总结道,在大国竞争与中东合作的复杂局势下,中国中东政策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合纵连横的前景与前所未有的挑战会同时出现。
在其他与会学者报告、发言时,牛新春教授神情专注,认真倾听,不时微微颔首表示赞同;而当学者之间碰撞出交流的灵感火花时,他在现场会爆发出会心的笑声。会后,当被问及中国与中东当前的深度联结对于中国的意义时,牛新春教授从两方面给出了积极的回答:“一方面,这有利于塑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的形象,是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一个证明;另一方面,这当然也维护了中国自身国家利益,因为中东的和平稳定和中国利益密切相关。”在采访的最后,牛新春教授再次引申了自己报告中所提到的重点,笑着说:“用‘双赢’一词来形容中国中东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互利互惠的关系是最合适的,目前双方的友好来往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应当抓住机遇,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