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

——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

作者:■  校报记者梁锦程  刘羽樊    
2024-11-15     浏览(90)     (0)

文章介绍了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和如何构建新型国际话语权,并探讨了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服务于中国外交实践。文章采访了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她认为学界需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化为理论话语,以提升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学术话语权。同时,她强调学者必须担负起发展中国国际理论的责任。


在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的新时代,中国的外交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如何在西方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中构建新型国际话语权?学界又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服务于中国外交实践?在第 21届北京论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分论坛上,本报记者采访了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她就这一问题给予了深入解读。

理论起点:学术兴趣服务于国家战略

孙吉胜教授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研究,针对中国外交的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孙教授的研究涉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国际话 语 权 、国 际 传 播 、“ 一 带 一路”、全球治理等领域。近年来,她特别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许多理论思考和探讨。

谈及自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孙吉胜教授认为这种学术选择,首先是服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外交理念,不仅指导中国外交实践,也蕴含很多丰富的理论内容,需要学界进行更多研究。而对在外交学院研究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而言更是责无旁贷。”

另一方面,她也指出,这一研究与自己过去的学术经历息息相关:“中国当前需要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既要讲好实践的故事,也要进行理论的阐发。学界需要从学理上探讨它的理论影响,这一点既与理论研究密切关联,也需要通过话语来呈现,这和我研究的国际政治语言学联系密切。”为此,孙吉胜教授专门强调,目前,人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经常是从政策层面出发,学界需要进一步将其转化为一种理论话语,以提升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学术话语权。

国家层面:中国理论孕育于中国实践

在本次分论坛上,孙吉胜教授作为第一位发言的学者,带来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报告,她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向世界更好地讲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两大问题展开了深刻论述。孙吉胜教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外交实践的影响,是蕴含中国特色和中国理念的表达,反映了中国所持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文化传统。她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政策导向,努力营造和平、合作、共学、共赢的国际氛围。

而后,她从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规范论层面、实践论层面详细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涵。孙吉胜教授解释道,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本体论体现为整体性、和谐性和关系性。在认识论方面,她认为,需跳出国家间零和博弈的思维,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关系新理论。在规范论层面,她指出,中国提出的许多新型国际关系的新规范新理念,日益成为国际关系新规范的塑造者和提供者。

最后,孙教授探讨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她认为,中国的对外交往体现出很多中国式新实践,也不断体现出中国的处世之道: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和而不同。在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西方大国仍在众多领域具有强势话语权的大环境下,孙吉胜教授表示,中国学者们应当扎实做好中国实践的总结和凝练,并把它们转化为学术语言,在国际理论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对中国理论的丰富,也是对全球知识生产的宝贵贡献。

未来展望:学者必须担负的责任

孙吉胜教授的发言引发了与会学者的共鸣。在讨论环节,与会学者纷纷举起手,向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希望获得解答。孙吉胜教授主要以中国国际理论的起点是什么和中国发展国际关系理论是“与国际共通”而不是“另起炉灶”为题作答。对于前者,她认为中国国际理论可以基于现有理论不断发展、创新,不断结合中国自身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对于后者,她认为发展途径必然是“博采众长”。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新的理论起点,会推动学界的理论探索,在与世界的互学互鉴中提升中国理论的国际影响。

孙吉胜教授坦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研究的重要议题。这是中国提出的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也为世界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者要研究,学生也要从多个角度来学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