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深耕亚太研究,推动中太命运共同体建设

——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研究员

作者:■  校报记者杨奕萌    
2024-11-15     浏览(99)     (0)

本文介绍了第21届北京论坛开幕式现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研究员在“全球文明倡议视野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分论坛分享了对于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观点和思考。刘卿认为中太友谊历史悠久,双方关系蓬勃发展,已实现具备战略高度、内涵深度、民生温度的全方位合作。他呼吁推动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并分享了深化合作、未来方向等观点。同时,刘卿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与研究体悟,强调实地经历与感受的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综合性研究训练的重要性。


北京论坛是北京大学“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生动写照,在学术交流中,促进了知识共享、文化交流和智慧共生,形成了充满生机的学术品牌和智识创新高地。图为第21届北京论坛开幕式现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研究员在北京论坛“全球文明倡议视野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分论坛的议题“海洋命运共同体与岛国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分享了对于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观点和思考。中太源远流长的互动历程取得了累累硕果,双方关系蓬勃发展,实现了具备战略高度、内涵深度、民生温度的全方位合作。作为学者,刘卿在求学与研究中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有初心,虚心向前辈请教,不断探索思考,潜心耕耘亚太研究。

源远流长:中太友谊的历史与现在

本次北京论坛上,刘卿以《推动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为题作了汇报分享,生动诠释了中太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路径。

追溯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友谊的悠久历史,“数千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之间的交流从未间断。”越来越多的人类学研究表明,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拥有同一祖先类群和同一语族渊源。中国“古南方人群成分”对现今广泛分布于中国台湾海峡、东南亚和太平洋西南部岛屿的南岛语系人群具有显著的遗传影响,南岛语系人群可以被确认起源于中国南方大陆,即中国福建及其毗邻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没有因为大洋而阻隔,而是因水结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开辟,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友好关系不断升级。近年来,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下,双方秉持“同属一个太平洋”的共识,通过多种渠道增进了解,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在刘卿的描述中,一幅中太合作、文化相连、民心相通的美好蓝图缓缓展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已成为不同地域、不同体量、不同制度国家间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典范。中国在太平洋岛国遭遇自然灾害时多次伸出援手;双方在经贸、农业、渔业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富。目前,中国同10个建交的太平洋岛国均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还进一步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同基里巴斯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双方多领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打造应对气变、脱贫发展、防灾减灾、农业推广、菌草技术和应急储备库 6 个区域合作中心。同时,中国通过派遣农业专家、建设示范农场、培训示范农户、推广作物良种、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真诚帮助岛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中国专家组为斐济等国家引进了优质的菌草品种,“以草代粮”帮助当地突破畜牧业发展瓶颈。

深化合作:中太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方向

中太命运共同体建设有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重重挑战。政治互信的增强、患难与共的洗礼、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合作的强大动力,共同构成了中太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地基。同时,中太命运共同体建设也面临美西方的干扰和排挤、西方舆论的攻击、台湾方面的搅局以及太平洋岛国内部的变数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面对挑战、拥抱未来,中太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方向应聚焦于深化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加强民心相通以及开展第三方合作。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中太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太平洋岛国地区生态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中国可利用数字技术和低碳技术帮助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依托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氢能、新型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此外,中太要密切政治交往,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凝聚支持“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共识,倡导开放、包容、多元的区域主义。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增长、正义力量增强的实例。双方将继续赓续传统友谊,凝聚合作共识,落实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推动“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深挖合作潜力、助力岛国改善经济民生与应对气候变化。

求学经历与研究体悟:学术之旅要久久为功

在论坛后,刘卿基于自身的亚太区域国别研究经验,讲述了实地经历与感受的重要性。在境外做访问学者期间,对当地社会的深入观察与研究探索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对象国的真实面貌与社会运作机制。研究者应到研究地区或国家的基层去走走,到农村去、到教堂、贫民窟去,才会有新认识,进而有真问题。

要具备问题意识,更要长期沉淀学术成果。刘卿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前,曾在高校教书八年,这段育人经历也让他对于教会学生做学问、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有了更深的感触。刘卿求学期间自律严谨,在导师和众多资深前辈的影响下,他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并利用周边丰富的学术资源,去到社科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等旁听资深教授讲座,开拓视野、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对仍处于研究初期的学生而言,他提出,学术写作与发表有三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即产生问题并在脑中构思灵感;二是沉淀阶段,即文章虽已成文但不够成熟,此时可以先放置沉淀,继续修改、补充、打磨;最后,才是发表文章。

刘卿谈到,在未来的社科领域,跨学科综合性研究训练是重要的、必要的。区域国别研究者应具备广泛的知识体系,并在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下产出独特的思想与成果。青年学子们需要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思维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