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临床学院办学源于1958年创立的郴州卫校临床医士班,2005年开始本科招生,2010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办学66年来,为社会培养了2万余名“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医学人才。学院现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两个本科专业。2018年临床医学成功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2019年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大力推进高质量党建工程,聚焦培养岗位胜任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为人民生命健康和区域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一、党建引领,夯实高水平育人基础
(一)实施“政治领航”工程,狠抓凝心铸魂
学院健全完善党委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作用,探索并推行“院领导周碰头会制度”,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党建思想政治与立德树人相促进、共融合、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学院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构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联学体系,有效促进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学院坚持党建领航,构建了党建工作七大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成功入选湖南省高校第三批党建标杆院系,连续八年获评湘南学院优秀基层党组织。
(二)实施“思想凝心”工程,擦亮育人底色
学院实施以“红医精神”为内涵的“红色铸魂”工程。推进“1+X思政导航”和“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三全育人”思政教学大格局,将医者精神融合到医学人文课程中。教师将抗疫事迹、援外援疆、医改新政等鲜活素材巧妙融入课程中,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利用郴州本土红色资源,通过道德讲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红色故事宣讲等,将“红医”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依托两个协会(百家义诊、科学创新团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百家义诊”团队十年来服务了郴州市60多个社区、十万余居民,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湖南省芙蓉学子百强精英项目”“2023—2024年度全国高校湖南省‘活力社团’”等荣誉。
(三)实施“组织塑形”工程,筑牢工作堡垒
学院党委创新性地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组建教职工党支部,以聚焦学习为主线组建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实现“双带头人”全覆盖,学生党支部书记由优秀辅导员担任。实行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重要事项决策制度。率先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实行积分星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基层党支部考核体系,明确以支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为重点进行考核,对教职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从不同侧重点进行考核。近年来,临床八党支部、学生二党支部入选湘南学院标杆党支部,获“国家奖学金”以及“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湖南省优秀大学生党员”“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者达130人。
(四)实行“队伍聚力”工程,塑造卓越师资
落实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支部、科室、高层次人才制度,分层培育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全面提升教师能力。一是实施“筑基工程”,开展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强党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实施“砺翼工程”,完善学院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对标提升计划,创新性实行自主培养硕士、博士,与暨南大学、吉首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开设郴州市首个医学类博士班,激励职工深造。三是实施“腾飞工程”,内培外引高层次人才,组建高水平教师团队,培育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头人或教学名师。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6人,海外名师3人,省内各类高层次人才1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博士硕士老师占比达55%。
二、医教协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
(一)改革教育教学,深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学院高度重视临床教学工作,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建设,推动专业和课程齐发展,以强化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力培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优异成绩: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以新医科人才培养为着力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积极打造新医科课程群品牌项目,深入推进“医艺”“医工”“医文”交叉融合:学院与美术与设计学院共同承办首届“生命之书”医用书籍装帧艺术工作坊;与山西医科大学等10余所医学和美术院校共同成立高等学校医学插图艺术创作联盟;成功承办全国第二届医学插图展。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新医科课程,开设《医学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大数据》等课程构建医学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开设《叙事医学》课程,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文体系;开设医学插图艺术鉴赏选修课,把“以美育人”理念融入医学教育中,着重关注医学特色与医学课程的交叉渗透,进一步推动医学与艺术融合发展。
(二)整合资源力量,着力建设一流实践平台
完善课程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切实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以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平台,开设基本技能实验、专业技能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校外加强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建设,有效利用附属医院教学资源,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动手学习机会。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了“湘南学院-河北英曼卡科技有限公司临床医学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校企双方围绕“医工结合”主题,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协作,力争在湖南乃至全国范围内建立校企合作综合示范区。
三、人才培养质量优异,学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一)学科专业竞赛成绩优异
聚焦“双创”竞赛与学科竞赛,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坚持以精英教育为核心,凝聚学工、师资、校友三方力量,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教学和学科竞赛、临床技能大赛。2014年至今,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项,华中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单项奖5项,湖南省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近年来,学院创新创业类项目申报成功比例逐年提高,从2018年至今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项目18项,省级项目46项,2023年获“湖南省第四届医学技能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培养了一批“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实现了学院创新创业类项目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提升。
(二)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和升学率稳步提升
学院本科生升学及就业率高,居学校前列,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保持在33%左右。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满意度达92%,学生对学院教学满意度高,毕业生满意度均在95%以上。
(三)典型优秀毕业生层出叠现
学院具有本科人才培养的深厚积淀,涌现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有“全国最美乡村医生”谭鉴军、“中国好人”曾宪国获得各类全国性奖励表彰的基层医疗优秀工作者;有唐小平(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黑子清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等医院领导者和重要影响力知名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