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理论与实践相长,能力与成长并蓄

作者:海洋与大气学院  杜凌    
2024-09-12     浏览(424)     (0)

本文介绍了海洋要素计算课程的建设过程,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和教学工具的运用。作者强调了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并表示将继续在传承和改革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海洋要素计算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知识必修课,是学生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分析的基础课程。虽有九年前参加过教学评估的经历和经验,但再次参加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到丝毫轻松,专家们的帮助、学生们的期待,让我不断地努力思考和打磨课程教学,也深切认识到以评促建的重要性。一学期下来,虽感疲惫,但也收获满满,深切体会到自身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学思考不断深化。

明确课程定位,精炼教学内容。我是海洋要素计算这门课程建设的亲历者。从课程设立之初注重基础理论讲授、内容涵盖面广,到积极适应学科发展提出的新需求,注重知识重构和能力提升,更加突出启发学生对经典理论的思考,我先后对课程进行了课时删减、内容精炼、增加编程实践等多次调整,推动课程从重理论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演变,形成“一托四”的课程体系,即以数据质量控制为依托,为潮汐、海流、海浪和水团等海洋现象研究赋能。正如达尔文所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始终坚持以强化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行多次调研和总结,在“我想做什么”“我会做什么”和“科研工作需要什么”之间,寻找共通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打造知行合一的课程理念。我始终坚持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当好学生传道授业的领路人,更要做好学生成长的同行者。我的授课对象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先修课程和公共基础必修课,具备了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此时面临的最大学习挑战就是如何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活动中,包括参加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及培育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论文等。我细心甄选出相关度极高的编程实践作业,编写上机实验指导书,积极引导学生学理论、悟原理、会分析、能实践,让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再停留在课本上。虽然有的学生反映在选课时有些担心,但课程结束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编程作业,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极大提高了实践锻炼能力。同时,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我在实践环节还采取了分层次教学,在每个编程作业中配置了高阶拓展训练内容,增加难度系数,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空间。学生普遍反映挑战性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准设置考核指标,实行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为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我按照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精准设计五个编程作业,让学生对科学方法做到活学活用。例如,在第一章数据质量控制中设置了考查数据研判能力的编程实践,在随后的潮、流、浪和水团的实践中,考核指标逐渐加码,扩展训练难度加大,有针对性考查学生的数据处理、综合运用、纠错纠偏、逻辑分析等能力。通过雨课堂预测、随堂小测、课程平台讨论版等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全班学生都能紧跟教学进度,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积累了实际分析经验。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我始终注重营造有温度的课堂氛围,通过雨课堂、弹幕、课程平台、课程群、笔记秀、盲盒等教学工具的灵活运用,让课堂互动轻松,课下讨论充足。有时穿插时事热点和热门话题,例如针对 ChatGPT 与源代码原创的反思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在实践环节,我全程伴随观察、协助,了解掌握每位学生的编程水平,通过课前布置、课中一对一辅导、课后答疑和评价反馈,以“学会做”和“做中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体验调查显示,学生对课堂教学安排和课堂活动方面满意度评价优秀。

回顾从教十数载,成如容易却艰辛,教学能力的逐步提升与老师、同事、学生们的帮助和理解息息相关。“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我将孜孜不懈在传承和改革的道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