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中大医院报》

七旬老人突发昏迷,竟是心脏瓣膜病变在作祟

作者:□  崔玉艳  徐荣丰    
2024-06-30     浏览(69)     (0)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团队为七旬老人成功施行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患者术后心衰症状缓解,心脏EF值显著上升,二尖瓣维持在轻中度反流的状态。该手术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团队为患有重度二尖瓣反流的七旬老人成功施行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术后患者李奶奶(化姓)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目前已康复出院。

75岁李奶奶患有慢性心力衰竭数年,前不久因突发呼吸困难在安徽当地治疗,病情短时间内急剧恶化,因呼吸循环功能不能维持,当地医院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老人严重呼吸困难,血压和指脉氧持续下降,并出现意识丧失,命悬一线,后紧急转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经心脏彩超检查发现患者有重度二尖瓣反流、心脏EF值(心脏射血分数)仅为30%左右。

术前,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心脏外科主任曹海龙教授团队等反复研讨,考虑患者年龄大、合并疾病多、心功能差、外科风险较大,决定施行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随后,患者后被送入中大医院心血管介入中心。在麻醉科医生成功实施全麻后,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马根山、主任医师丁建东、主治医师徐荣丰等开始施行介入手术,经股静脉顺利置入两枚Dragonfly二尖瓣瓣夹,术后患者二尖瓣反流由重度减轻为轻度,手术时间仅为1个多小时。

患者李奶奶术后在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心功能状况逐渐好转,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并转入普通病房治疗。出院后1个月,医生对老人进行随访,发现患者心衰症状完全缓解,心脏EF值显著上升,二尖瓣维持在轻中度反流的状态,这表明患者经过微创的方法治疗二尖瓣重度反流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马根山教授指出,二尖瓣反流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75岁人群中有10%以上有中重度的二尖瓣反流症状。外科手术是治疗二尖瓣反流的传统方法,但对于高龄、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来说,外科开胸手术创伤大、风险高,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

把心脏比作一个屋子,它有四个房间,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四扇门,分别叫作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门在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心脏瓣膜病。如果心脏瓣膜的开放和关闭出现问题,导致血液向前流动受阻,或出现不正常的血液倒流,就会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心脏扩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据悉,心脏瓣膜病的症状和表现主要有活动后胸闷、心慌、气急是最常见症状,有些表现为乏力、头晕、多汗,胸痛、咳嗽、咳痰,进食后腹胀,下肢水肿;到后期,严重的出现夜间不能平卧甚至端坐呼吸等。常规体检中多数可以发现心脏杂音,确诊需要进行心脏彩超检查。一般情况下,心脏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作用最大,所以也最容易发生病变。

目前中大医院心血管介入中心已常规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的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术疗效确切,并发症极低,为更多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崭新的希望。

(编辑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