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生教授是公路桥梁专家,退休之后,他转向中国文化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历史人物写作。2021年,他推出《中印两大文明的金桥—谭云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9月他又推出新作《陈衡哲和她的姊妹们》,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将此书一页页翻阅,只觉得一阵阵书香扑面而来。丰富的史料,清晰的图片,流畅的叙述,一群活脱脱的人物形象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陈衡哲,祖籍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1890年出生,1976年去世。她是中国最早公派留美学生之一,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作家、诗人之一;她是中国童话创作第一人,也是中国女教授第一人。她一生的成就足可与萧红、丁玲、张爱玲、杨绛等人比肩。
陈衡哲的创作,以散文写作最胜擅场。她的散文具有四大美学特质,即广博大气、深邃超拔、严谨明晰、活泼幽默。这些特质表明,她完全可以与梁实秋、钱钟书的散文相互竞耀。如《运河与扬子江》一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奋斗的悲痛啊!心摧肺裂;奋斗的快乐啊!打倒了阻力,羞退了讥笑,征服了疑惑,痛苦的安慰,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铿锵有力的警句足以令人振聋发聩,踔厉前行。2002年杨绛曾写有《怀念陈衡哲》一文,称陈衡哲“才子佳人兼在一身”。
陈衡哲不仅是作家、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学者。她在1920年代初撰写了《西洋史》(上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一面世,即洛阳纸贵。胡适评价此书是“给中国读者精心著述的第一部《西洋史》。在这一方面,此书也是一部开山作品”。八十多年后,东方出版社、岳麓书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将是书相继重印,顷刻成为人们的抢手读物。
陈衡哲从来倾向进步。在新文学革命中,她最早以白话文进行创作。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说“所以新文学、新诗、新文字,寻根究底,功在莎菲(陈衡哲笔名)”,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称新文学革命“首先响应拿起笔写小说的作家最先是鲁迅,第二个就是陈衡哲。她实是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女作家”。她对中国共产党极为感佩。1943年周恩来到重庆任家花园拜访陈衡哲伉俪。同年陈衡哲受周恩来邀请,访问红岩村。周恩来的坦诚务实、彬彬有礼给陈衡哲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前夕,陈衡哲放弃出国的想法,毅然决然留居上海,并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为国家建设出谋献策。
陈衡哲的姊妹包括她的大姐、三妹、四妹、五妹、六妹以及两位堂姐。刘开生教授在书中都一一进行了仔细的描述。其中,三妹陈丙翙的次子刘西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新中国教育部部长、两弹一星元勋。四妹陈衡粹是鲁迅夫人许广平的同班同学。堂姐陈云凤是著名烈士夏明翰的母亲。她不仅积极支持儿子进行革命,而且还奋力投入抗日战争,先后得到了毛泽东、何叔衡的高度评价。
《陈衡哲和她的姊妹们》一书凡十章,二十六万多字,可谓浸透了一位老教授对中国历史写作的苦苦丹心,彰显了一位老学者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浓浓热爱。正所谓:
一部力作泽色新,历史人物栩栩生。湖湘自古多豪杰,陈氏姐妹众星明。
文学艺术添浓彩,刚正敦朴好家风。后人当继前贤志,踔厉前行立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