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的小小说《见过鲁迅的人》所塑造出的顾旦子的形象,是一个既有着道德自律意识同时又追求着自我解放的人。他所选择去做的事情似乎总与人们认为的不一致。见过鲁迅的顾旦子,在坚守践行着心中的一股执念———破传统世俗之戒,破他人心中偏见之戒。
本文题为《见过鲁迅的人》,为什么写顾旦子却要让他见过鲁迅这件事成为文章的切入口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顾旦子和鲁迅均有两段婚姻。虽然鲁迅与朱安是一段包办婚姻而顾旦子是自己选择了老师母,但是两个人最终都是勇敢地去打破传统世俗的束缚,选择了大胆地追求婚姻自由。同时,两人在面对前一段婚姻中的伴侣时都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一走了之,这是两人在道德上共有的自律性。两人在情感这件事情上是有着共鸣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两人的身份职业都是教师,他们的思想行为影响着下一代,那么打破束缚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更具困难。见过鲁迅的顾旦子是深受着鲁迅的先锋思想影响的。
其次,鲁迅的形象是更具有普遍化的代表意义的。鲁迅影响过很多人,顾旦子也是其一。顾旦子的身上有着鲁迅的身影,以鲁迅这样一个人物激发读者探索这个见过鲁迅的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么,作者是如何展现顾旦子内心的守戒与破戒的呢?第一是顾旦子自身的行为,第二是从“我”这一视角。顾旦子守的戒不光是不能违背了曾经对新师母许下的誓言,同时也是守的为了新师母而禁烟之戒。在他的婚姻转折过程中,人物内心世界的破戒与守戒得到印证和践行。
对于抽了快大半辈子烟的顾旦子来说,戒烟何其难,但是为了新师母,为了这迟到的爱,他做到了。作者通过顾旦子实现这一极其艰难的转折来表现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他所具有的的担当和勇气。顾旦子迎娶新师母抗住了子女们的轮番叫骂,这体现着他对现实世界传统世俗的反抗。他并没有因为几十年时间的流逝而忘掉自己的誓言,当机会再次出现时,他不会违背内心世界的选择。在顾旦子将走之时,他吸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支烟———烟火熄灭人终走,但喜此生终无憾。
同时,文章又通过“我”这一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出主人公这段经历,这件事情知道的人是很少的。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更多的人还是拿着传统世俗的眼光看问题。作为见证者的“我”不认为顾旦子走得太快是因为守了不吸烟的戒,也不是禁烟一段时间后的突然破戒,而是这种不利和有害同时降临的双重叠加造成。这种破与守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象征着顾旦子内心世界复杂的心理。
总之,作者刻画出了顾旦子这样一个能破传统戒,守得心里戒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小小说。面对内心世界与传统现实相冲突的时候,我们也应有勇气遵从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