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篆 刻 古 法 焕 新 春

作者:■李文兆    
2024-06-11     浏览(63)     (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普及简化版汉字,繁体字逐渐淡出日常书写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年青人大多使用电脑办公、写文章,很少需要书写文字,所以,会有人担忧中国书法逐步消失。再加上很多人不认识繁体字,导致篆刻艺术难以普及。由于老百姓大多数人不认识篆体字,篆刻这种艺术只有少数人欣赏,因此被称为书画印、贵族印、古董艺术。

事实上,篆刻作为一种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奇葩。为了普及它,篆刻家做多种方式的尝试。二十世七十年代初,一些篆刻家用简化字入印,在报刊刊登作品做为推广,但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认为这是在亵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抵制这一行为。

我校有不少在书法、篆刻方面的名师,设计艺术学院已退休的教授王元建就是其中的一位。去年,我有幸与他进行了交流,其在书法、篆刻方面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在王元建看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人们需要艺术家,艺术家也需要紧随时代潮流,顺应当今社会科技在飞速发展步伐,适应当前的社会新的形式,同理,篆刻艺术应该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

一种古老的艺术要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就要变革,适应新的形式、新的社会。在改革开放后当今时代,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不但不能丢弃老祖宗优秀传统,而且还要对其进行发展,这是当今篆刻家面临的一个难题。人们希望普及篆刻艺术,推陈启新、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王元建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王启初是湖南省博物馆馆长,也是一位书法家、文物鉴赏家,母亲是一位人民教师。他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的熏陶,并爱上篆刻这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得到黎泽泰和邵一萍等老先生的指导,使他走上了正轨并显现出很大的天赋。王元建的大舅舅在上海工作,知道外甥的喜好,把在报纸、刊物上刊发的印谱剪下来并装成册邮寄给他,鼓励他,希望他尽快成才。

王元建没有辜负长辈对他的期望,闯出了一条新路,在篆刻领域里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的篆刻,用刀细腻、刀法流畅,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刻的作品《自强不息》,刀法简练、明朗,是传统和创新的结合,像字又像印,不但老一辈人认识,现在的年青人也认识,创造了新的艺术高峰,打破了守旧的老传统,也赢得了年青人的喜爱。他刻的作品《印日荷花别样红》,刀法细润、白底透红、章法刚柔、线条工整、字迹均匀,让人们读来形义相契、自然天成,尤其白底衬托出了红色的线条美。王元建的印,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再现,而是对大千世界的深刻创构和一种思想情怀的抒发和升华。他功力深厚、刀法熟练,线条流畅、章法自然、婀娜多姿,足见其功力深厚。他的印是与书法同步的。

王元建虽然已经退休,还在为了让古老的篆刻艺术焕发新的艺术生命而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