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是一个应时代之需而诞生的概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复杂时代背景,也构成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背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具有高度的主体自觉,需要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这就决定了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当下的必然选择。青年学生是中国的未来,是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中坚力量。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青年学生也应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而非只做被动的接受者。
首先,青年学生必须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我们祖国之美、人民之美、文化之美,去感悟我们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其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培养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时代、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能够使我们拥有穿透历史表面现象,深刻把握事物本质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尤其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懂、学深、学透,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时代、把握历史规律。第三,要传播正能量,在实践中理解“大思政课”。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学校和老师们都已经在积极践行“大思政课”理念。这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到青年学生自己昂扬的精神面貌和积极的人生追求上来。
今天的现场学习实践不是目的,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所思、所学、所想通过实践转化为思想的力量和行动的力量。同学们到刘公岛来,通过实地参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在更真切地触摸历史的同时,一定要训练一下对大历史观的运用。从国家蒙辱、民族蒙难、文明蒙尘,整个国家走到了濒临亡国灭种至暗时刻的近代,我们走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里面是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的。我们应该由此形成对“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整体逻辑。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筑牢我们的共识,才能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