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

作者:王海宁    
2024-06-05     浏览(57)     (0)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大思政课不应该把课程局限在学校小课堂,而要走向社会大课堂。
  一是汇聚“大师资”。办好“大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这里的教师不光指学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更重要的还包括社会上的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曾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华岗先生非常重视讲政治大课,并注重从社会上请一些专业人士和知名人士担任讲师。这对我们现在的大思政课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即在学校的专职教师之外,聘请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名家和教学骨干、校友等作为思政课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是整合“大资源”。善用社会大课堂,其关键和精髓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同学们通过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和支教活动等方式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感受真理的伟力,从而将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期望需求充分结合。华岗校长在讲政治大课的时候非常注重知行合一,强调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当时,他组织文学系的学生参与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并组织地矿系学生开展跨省调查活动。大学课堂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课堂,而要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真正地融入社会。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的“刘公岛开学第一课”已经列入全国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的示范项目,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三是打造“大平台”。大思政课应当积极依托全国各地特别是齐鲁大地、山东大学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些教学大平台。在这方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做出了不少有益尝试。例如,今年3月18日,学院几位老师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到了校史馆,用“小切口”诠释大道理,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引发了学生深切共鸣;通过组建宣讲团,让马院人人都是宣讲员,人人都参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的实践中;创新形式载体,通过“正青春”大赛、红色家书诵读、党史情景剧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红色剧本演绎”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学生周围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素材,让学生主体和知识客体之间有益互动。
  四是形成“大合力”。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不同场域相互连通,统筹协调好不同主体间的责权关系,将多方力量整合成一个思政育人“同心圆”。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文化资源,共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法治教育、研学实践等校外教育基地,特别要用好像刘公岛这样的教育资源;强化家校沟通,密切联系学生家长,进一步完善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总之,大思政课建设要在思政小课堂讲准、讲深、讲透、讲活的基础上,把社会大课堂做实、做细、做大、做强,不断优化思政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彰显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