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财经大学 - 《贵州财经大学报》

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作者:□ 韩 琳    
2024-05-15     浏览(471)     (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高校教师在做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创新和全面是需要把握的重要方向。

当前高校学生在网络浪潮中,直面庞杂的信息,更易被新、奇、怪、潮的新媒体所吸引,尤其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关注力。在不少学生心里,思想政治教育被贴上了单方面灌输、注重权威教育、缺乏交流互动的标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拓展思政教育宽度,增大理论教育的广度。聚焦高校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融入校园生活、学业提升、就业求职、科技进步等方面,融入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接地气”和“软着陆”,柔性引导代替说教和纯理论教育。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先进文化,也是思政课的优质养分来源。用好红色文化,不能简单的宣读文件,要结合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让教学活起来。探索思政课教学开放课堂,将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专家、红色讲解员、烈士后代等“兼职讲师”请进课堂,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耳边的“真实”,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贵州教育系统开展的“理论宣传二人讲”,通过“1名专家学者讲理论+1名先进典型讲实践”的2人互动式宣讲,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进校园的活动,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积极探索。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注重内容的契合度。思想政治教育要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切忌生搬硬套、为新而新、为变而变。要保证理论的准确性、知识的完整性。为思政而思政,导致学生的学习体系搭建失败,将得不偿失。其他专业课教师也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是源自于课程,而不是加之于课程。思政课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人物、时间、内容上应有不同设计,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保证全面知识灌输的同时也注重重点知识的讲授。以贵州为例,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这类特色资源融入贵州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更具备现实意义。在财经类专业,关注将文化和产业结合,理论和落地相结合,更能契合学生的需求。

扩大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力,要搭建聚力的传播塔。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求教师必须要把思想政治内容讲深、讲透、讲活。而课外也是思政教育的“大舞台”,聚焦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社会实践、校园媒体、校内活动、基础服务等方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调度、总协调,润物细无声地完成思政教育。社会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舞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实践让学生听一线、看一线,了解社会变化,触摸时代脉搏,更能直观地接受精神洗礼。高校通过教学合作基地、三下乡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以真实的案例、鲜活的教材让学生理解思政课,才能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线教师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也需要聚高校全校之力鼎力支持,做好顶层设计、教学改革、教学评估等工作,为“大思政课”发展提供制度、经费、人员保障。只有高校形成“大思政课”全员育人的向心力,持久、全面地推进思政课建设,才能发挥“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