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师大报》
谢谢老师,是您让我懂得业精于勤
王伟
作者描述了第一次见到朱恒夫的情景,以及朱恒夫在戏曲研究方面的成就和巨大付出。他强调了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并描述了他长期努力寻找资料并认真阅读后才写作学术论文的过程。他还介绍了朱恒夫是一位身材魁伟的慈祥学者,为弟子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一次见到“朱恒夫”这三个字,记得是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史通全译》上。该书为“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的一部,朱师为两位译者之一。我当时没有接触过戏曲学,更不了解朱师在戏曲研究上的成就,还以为是搞历史的。看看丛书的编委和其他译者,不少都是堪为宗师的前辈大家,隐隐感觉这位翻译《史通》的学者肯定也不简单。
若干年后,我竟有幸得入朱师门墙。第一次见到朱师,已是博士招生面试。一位身材魁伟的“老爷爷”———其实朱师方及花甲,并不显老,但却透着老爷爷般的慈祥。后来才知道,“朱爷爷”乃是他在学生中间的爱称———两鬓略有斑白,一口魅力独特的苏北普通话,伴随着和蔼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我不由心生疑问:就是这位老爷爷写了那么多重量级曲学著作?
当我第一次拿论文习作呈于朱师,没想到几个小时后便得到了反馈。文档上写满了批注,大到结构逻辑、论点论据,小到遣词造句、符号标点……这也“太可怕啦!”文章末尾是总的指导意见,谈研究误区,讲学术方法,还有殷殷的期待。我脑海中又浮现出朱师上课时的情景,似乎那口苏北普通话又在顿挫有致地说:“做事一定要认真,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好。”慈祥依旧,但眼神里更多的却是坚定和严肃。
一次有事请教朱师,已是晚上八点半左右,我敲响他办公室的门。里边回应声起,过了一小会儿,门打开了。朱师一脸疲惫,一边开门一边在思考什么。他略显诧异地问我:“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其实这根本不需要“知道”。朱师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班倒”,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在办公室伏案工作,对于熟悉朱师的人来说,这早已是“常识”。如果哪天在办公室找不到他,那十有八九是出差了。朱师著作等身,又一向强调精益求精,其背后的巨大付出实难想象。著名期刊向他约稿,朱师首先做的是找来大批资料,以致于沙发上都无处落座。他埋头苦读几个月后才开始构思论文,那一篇篇学术精品,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