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 《上海师大报》
龙年识龙
陆建非
文章介绍了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形象和演变过程,以及在英语世界中如何翻译中国的“龙”。中国龙经过漫长的“词汇化”,最终被载入英语词典。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常常与大自然和宇宙的力量联系在一起,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龙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古埃及的阿皮斯牛(Apis%Cattle)具有龙的特征,被视为生命和复苏的象征。古印度的龙(Naga)是一种半人半蛇的生物,被看作水的守护者。这些文化意象中的龙都与生命和宇宙的循环有关。在日本,龙被尊为龙神,通常被当作神明般的存在,护卫着国家的安宁和民众的幸福。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对原始龙的图腾膜拜不已。关于东方龙的外貌,《尔雅翼》中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东方龙居然由九种不同动物的特征组合而成。《论衡》记载,画龙一般都是马首蛇身。
东方龙代表的是祥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明东方龙不仅擅长变化之术,还能上天入海,行云布雨,甚至翻江倒海,正所谓龙过行雨,虎过生风。龙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天降祥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龙也与古代的皇权扯上了关系。帝王都喜欢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生下的孩子叫龙子,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乘的车子叫龙辇、坐的椅子叫龙椅,就连皇帝不高兴了,也会说成是龙颜大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
西方龙的起源主要有四处,分别是古埃及神话、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古希腊神话和巴比伦神话。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在中世纪欧洲的传说中却变得更具威胁性。在这个时期,龙通常被描绘为邪恶的生物,深居洞穴,威胁村庄和城市。圣乔治与龙的故事是西方文化中著名的龙故事之一,反映了对龙的恐惧和对英雄的崇拜。基督教《启示录》中提到:“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
对西方龙的描绘多是全身覆盖着坚硬的鳞甲,拥有强壮的身躯,又长又粗的颈,有角或褶边的头,尖锐的牙齿和一条长长的尾。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步行走,或是用一对像蝙蝠翅片的巨翼飞行;还拥有魔法,会喷火,吞吐雷电。也有一些略有不同的描述,比如有着马的头、美洲狮的身体,有两片巨大的类似蝙蝠的膜翼,四条腿上有尖利的爪子,头上有角,身上覆盖着硕大鳞片,背上还有锋利的棘刺。西方神话故事中的龙大都被刻画成绿色、金色或红色。但奇怪的是,在西方教会的想象中,龙却被描摹成弱小的爬虫,常常被压在圣徒脚下,象征着在信仰面前,邪恶是如此软弱无力。龙的喷火能力则暗示着它与地狱的联系,在西方文学和流行文化中被视为破坏性的力量。龙也时常出没在怪异小说、梦幻电影和打斗游戏中,常常扮演着反派角色,与英雄对着干的庞大生物。
在东方,“龙”一直以来就被翻译成“dragon”。端午节被译为“Dragon%Boat%Festival”,中国媒体将不久前发射的第一艘私人公司商用太空飞船翻译为“龙飞船”。“dragon”一词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曾出现,源于古希腊的“drakōn”,原义为海中巨蛇,在外形上和中国古代的“龙”大致相同。而现代英语中“drag-on”一词却形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的欧洲人普遍把该词视为邪恶的象征,在外观上也进行了再创造,把海蛇形象改造成主要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中文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都是人们想象中的生物,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把传统英语文化中的“dragon”称为“龙怪”似乎更恰当,那是一种妖魔怪物。所以在不少场合或特殊语境中,人们在翻译中国的“龙”时,特意称为“Chinese%Dragon”,加以补充解释。这种译法不无道理,那条“张牙舞爪、凶猛威严”的西方龙,绝对不是中国向世界传达的形象。俗称的“亚洲四小龙”被转译为“Four%Asian%Tigers”(亚洲四小虎),旨在规避文化误解。
1815年,英国伦敦传道会传教士马礼逊编出史上第一部《华英词典》,他把“龙”译成“dragon”。1809年,英国传教士约书亚·马士曼在一本研究汉字的小册子里把龙注音为“loong”,并在1814年出版的《中国言法》中沿用了这一做法。1817年,英国外交官在中国游记中把龙王庙音译成“Loong-wang-miao”。也有人用“long”(拼音)来特指中国龙。1985年,中美两国专家学者在共同编撰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时,对“龙”的条目该如何编撰产生了分歧,最后没有达成共识。于是在该书第5卷第367页上有两个独立条目,其一是“dragon”,主要是指西方的龙;其二是“loong”,指中国的龙,以示区别。
2024年1月29日,中国日报刊载一文,题为《龙年的英文怎么说?Dragon还是Loong?》。行笔至本文结尾处,突然传来一个好消息,甲辰龙年前夕的2024年1月,《牛津英语词典》出现了一个大动作,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把目光转向崛起的中国。中国龙被收进了这部英语世界公认的权威词典。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中国龙经历了漫长的“词汇化”,无论是物理实体的定型,还是文化心理的投射,都明确指向中国神话中的那条龙。这两个词由松散的自由组合转为紧密的固定搭配,并载入人类语言宝典,终于争得了名正言顺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