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致敬科学 点亮梦想

作者:陈耀    
2024-03-06     浏览(282)     (0)





  科学研究的本质(或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最终提供解决问题的某种答案。它具备充分的自主性、必要的问题导向以及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同时,科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全方位的锻炼作用,这也推动着我们致敬科学,在科研成长的道路上点亮梦想。

  一、科研与个人能力:自我提升,行稳致远

  做学问要经历“科研选题、忘情投入、收获成果”三个阶段,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知识积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倾情付出,再到“蓦然回首”收获成功的豁然开朗。在这期间,个人以极强的自主性投入到问题研究中,个人与科研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问题的解决,个人价值也随之体现。
  个人的忘情投入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展,而科研进展也使个人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科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投入,需要认真学习、思考和准备,也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材料组织、宏观把握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中英文书写的能力等,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能力培养与锻炼具有非常正向的作用。不管以后会不会将科研作为自己的职业,把第一项研究工作做好,并形成研究论文发表是非常有用且有意义的。”可见,一个人的决断力、领导力、意志力、逻辑能力乃至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将在科研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二、科研之方法:问题导向,逆向设计

  科研对个人能力有重要的涵养作用,那么该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呢?值得注意的是,科研工作具有独特的“问题”属性,问题是做学问的引领,它来自于长期知识积累与主动思考中的凝练,是以自身为主体的思考发现。而解决问题也成为了自己“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在某种程度上,问题便具备了自己的专属特征。因此,科研活动要有自己提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或工程技术问题,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知识,获得成果。找到问题并将问题与自身融为一体,就构成我们的科研内驱力。打磨科研“初心”、提高科研热情、形成科研“定力”,正是开展长周期创新科研所必须的要素。
  同时,科研活动是“逆向设计”的过程,需要明确目标、解决所选问题。要主动和充分地利用课题组的人力资源,积极寻求导师帮助,做好学习记录,了解题目的可行性和实施手段。同时,形成“大图景”非常重要,即对背景、问题、策略、结果做出预判,先“看到底”再完善细节。进入研究工作中,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具体、从细节做起;反复思考所研究的问题,找出自己的研究动机。
  科研的过程如同探案,需要我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仔细搜寻信息;也要加强信息整合能力,积极寻求帮助,完成拼图,走出迷宫!

  三、科研与论文:相辅相成,一体属性

  论文是思想、研究工作的凝练和升华,是科研的表达。通过同行评议而后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者向同行通报交流自己研究进展的最主要形式,是表明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存在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研究工作完成,或至少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首要标志。因此,论文准备工作应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在科研论文写作方面,可以借鉴“7+1+2”的论文写作三部曲。用70%的时间收集信息、储备知识,为下一步写作做好“素材”和“思想”方面的准备;用10%的时间完成初稿,将积累的信息、头脑中的线索,完整呈现出来,可以不追求句法完美,但要意思完整、逻辑准确;最后用20%的时间修改,在自我完善后也可寻求老师的帮助,体会思想的碰撞,进而提升自我。除此之外,学习知名学者的论文也非常重要,要学会在阅读时整理和理解作者的整体思路,换位思考,总结段落大意、绘制逻辑框架等,这都有助于我们提升自我,在科研中更进一步。

  四、小结

  科研是坚守初心、永不放弃的长跑,是从点滴做起的自我完善,是追求极致的极限突破,也是对执行力与行动力的自我挑战。在这过程中,有攻坚克难后的欢欣雀跃,有反复斟酌后的能力提升,也会有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追风赶月、矢志不渝,让我们在“长跑”路上擎着梦想的火把,致敬科学,点亮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