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问·学·思:我的人生与学术经验之分享

作者:谭世宝    
2024-03-06     浏览(250)     (0)




  笛卡尔曾以“我思故我在”来深刻阐述学与问的关系,其实“我问故我在”同等重要,“问-学-思”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类是在对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中成长的。如孩童在成长学习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并试图找到其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从而不断发展自己思考和质疑的能力,以此来获得成长。
  在“两小儿辩日”这个古老的故事中,孩童对孔子提出了关于太阳大小的问题,但博学多闻的孔子也无从解答,因为儒家主要研究伦理道德,这个自然科学的问题显然超出了孔子的研究范围。不光孔子有无法解答的问题,至今仍未研究透彻之事有很多,且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有诸多不同解答和猜想。知识无外围,相比起已知,未知才是常态。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务必要保持谦虚和谨慎。
  由此可见,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如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谈话的《论语》,就蕴含着注重思考和探索、强调独立思考重要性的道理。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本人就酷爱提问,往往通过提出疑惑、解答疑惑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每遇未见过之物,他总要问个是什么、为什么。史圣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也是通过不断地走访和询问来考察最真实的史料。可见圣人尚如此,吾辈当如是。
  在“南泉斩猫”的公案里,众僧皆不解南泉之道,唯有赵州和尚以“脱履安头上”的行为回应了南泉,杀猫违背佛道不杀生的规则,把鞋穿在头上违背了日常穿衣规则,二人的对话表现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传统文化中,都在强调历史、哲学和现实问题都是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对待不同的观点时要保持谦虚和勇敢的态度。只有不断地思考问题并敢于挑战权威,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也提到了“怀疑一切”的精神和研究方法,强调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重要性。
  同样,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和思路也需要反复思考、研究和验证,以获得可靠结论。本人曾撰写一篇关于古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文章,这句话曾被误解为庶人不应被以礼相待,而士大夫犯法甚至不用上刑,所以人们一度把它作为对古代社会法理不公的描述;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含义为“礼仪不能亏待普通人,刑法不优待达官显贵”,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重在强调对待百姓和大夫应持平等态度。类似的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政治和文化问题上的误解还有很多,如秦始皇的“舆六尺”“乘六匹”并非意味淫逸无度而是强调秩序、刘邦并非毫无文化的文盲、商鞅的“五马分尸”事件或并无实践可行性等,这都证明了在历史研究中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避免对历史人物进行过度解读或曲解。
  了解历史的一大关键就是中西历的转换,这也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因中历和西历的不一致,导致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卒年等都存在讹误,包括一些历史人物会根据实际需要而调整出生日期,导致出生日期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另外一些人物的死亡日期也被篡改过。这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对人们的历史记忆造成混淆,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其中对于孙中山先生生日的历史疑问就非常经典,孙先生的生日曾被误解为是1866年11月12日,但实际上,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中历的10月12日,此时对应的西历为11月12日,而孙中山先生本人习惯过的是中历生日。后人的考证不严致使出生年份产生中西历的混淆,误以为孙中山的生日就是每年的11月12日,且这个误解至今仍然存在。
  类似的关于中华文化的谬误也很多,许多史书、书籍等资料也存在不准确的情况,这更警醒了后人在历史资料的考证方面需要仔细核对,且对于其准确性的要求也有待提高。
  总之,无论是学习思考还是学术研究,人们都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勇于质疑的精神,探索知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且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要保持信心与勇气,要以崇高的热情和积极的信念来探索知识的奥秘、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