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冀宁(光仪系,组织者)
读书的时候,本专业、同班级的互动多,同一级的其他同学比较陌生。微信发展起来后,我们建了很多微信群,有按地域分的,比如浙大88美国站、北京站,有按兴趣分的,比如打球群、月老群,慢慢建立起了联系,打破了专业之间来往少的状况。大家感情都很好。有遇到困难的我们就互帮互助,比如有同学去世,帮忙照料后世、遗孤助学。
我们有自己的公众号“浙大1988”,有自己的旗帜。我们把每年的8月8日定为我们自己的节日,会组织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去年就在杭州组织了活动,同时线上直播。我们还组织了诗社,有时候会组织自驾游活动。
正因如此,我们的感情特别深厚,这次活动也是“一呼百应”。我们对母校的感情太深了,学校给我们的求是精神、学习能力,让我们终身受益。
陆江(土木系,浙大88红蝙蝠乐队的队长)
我们读书时有土木系乐队、电机系乐队等等。大家经常在一起玩音乐,因为有着共同爱好所以关系比一般同学更亲密,可以说是“死党”。毕业后的1994,1995年,我们还在邵体馆开过自己的演唱会。后来大家各自结婚生子联系慢慢少了。2004年我回国后又把大家聚在一起,又开始把乐队再拉起来。这次活动我们唱的都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歌,像花房姑娘、恋曲1980、光阴的故事、海阔天空,瞬间又找回了当年青春的感觉,热血沸腾,台上台下一起唱的体验太棒了。
我们对母校的感情“没啥说的”,远超“亲密”,是一种家的感觉,离不开浙大。
蒋颖康(土木系,桂林同学)
我带着80岁的老父亲和刚在杭州工作的女儿一起参加了活动,带家人一起感受浙大。我和同学们还一起爬了老和山,感受下毅行的路线。我们班来了三分之一。大家都很热情,觉得母校更有活力了。
走在校园里,想起了当年步履匆匆去教7占座、结伴去图书馆看书、下课后去食堂排队吃饭的一幕幕。这么多年过去了,特别怀念那段经历,也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但是求是的精神、扎实的教育,教给了我认真踏实、不玩虚的,让我后面的不同工作岗位上都能得心应手。我们很多同学也为国家基础建设发挥了作用。
罗央杰(科仪系,上海宝武集团员工)
感谢主办方和组织者创造机会给我们回母校看看的机会,让我们重温青春岁月。我们去看了当年读书时候经常上课的教3,教7。我们住的宿舍是11舍,在新桥门边上,当时是8个人一间。现在听说已经改成博士楼了。学校变化很大,条件好多了,学校的发展也让我们很自豪。
虽然之前不认识,但通过“浙大88”的共同纽带,把我们这些不同专业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这次能看到很多老同学很开心,“兄弟”一见如故。像同班同学李勇,这次是特地从美国回来,我也是多年没见到她了,还是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