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1988,你的笑靥,我的牵挂!

2023-12-01    

文章讲述了1988年浙大校友们相聚母校,回忆青春岁月,感恩母校培养,共同支持学校发展。校友们积极资助学生、支持学校建设,成为母校最深的牵挂。



扫码看更多





周亦颖 吴雅兰

 

1988年那个秋天,一群少年相聚在求是园,开启梦想的征程。毕业后,他们带着求是的印记在天南地北扎根,在五湖四海奋斗,从不同专业的陌生到同一个年级的聚合,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有个心愿:能一起回母校看看。

2023年这个秋天,他们梦想终于成真。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再次齐聚求是园,共话峥嵘岁月,同享一流荣光。

 

1988,是青春,是回忆

青春乐曲悠扬,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红蝙蝠乐队铿锵有力的歌声响起,穿过斑斓的岁月长河,越过桂花幽香的梦境,唤醒求是园生活的点滴记忆。

为了自习有个好位置,早早拿着泛黄的书本抢占图书馆、教学楼一角;为了听一堂生动的专业课讲座,拿起课本狠狠补习计算机基本原理;为了举办一次独具特色的主题班会,徒步十几里抵达西子湖畔;为了看一场喜爱的球赛,与好几个寝室的同学们挤在一起看雪花重重的电视里的球员挥汗如雨。

……

毕业后,借助各类即时通讯软件,散落各地的校友们开始建立联系:打球群、月老群、诗社群……遇到困难,他们互帮互助;人逢喜事,他们问候庆贺。虽然专业不同,但他们的感情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沉淀。

因此当光仪88级校友洪冀宁发起88级同学入学35周年纪念活动倡议时,立刻得到了校友们的积极响应和鼎力支持。启动资金捐助、活动策划、班级联络、场务执行,大家群策群力、合力推动40余个专业、700余位校友再次相会,让校园的深秋因团聚而温暖。

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什么工作,我们对母校的感情都很深。学校教会我们的求是精神、学习能力,让我们终身受益。洪冀宁说。

面临不同的人生际遇,浙大毕业生的身份一直给予我巨大的信心和底气。

国管88级校友任海斌在面对职业生涯专业不对口的挑战时仍坚持心中所想创作财经类节目,最终斩获千万投资和全国收视冠军。

在浙大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锤炼了坚强的品质、培养了强大的自信心,我才能够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应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检测88级校友李勇远渡重洋,只为向母校道一声深情的感谢

真诚感恩母校和老师的栽培,很荣幸因为留校工作,成为了浙大发展的见证者、八八精神传递的一粒种子。计算机88级校友陈文智说。

我带了父亲和女儿一起感受浙大,走在校园里,特别怀念读书的那段青葱岁月,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土木系88级校友蒋颖康说

我们对母校的感情,远超亲密,是一种家的感觉,离不开浙大。浙大88红蝙蝠乐队队长陆江说。

浙大的学习氛围、传统让我一生受用,同学之间也是真心真情的友谊。听说我们曾经的宿舍改成了博士楼,学校变化很大,各方面条件好多了,母校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十分自豪。科仪系88级校友罗央杰说。

 

1988是参与,是见证

青春气贯长虹,曾经的少年已经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任时光流逝,奋斗二字始终镌刻在每一位1988级浙大人的基因里。

我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对航天产生兴趣,逐步认识到航天探索的魅力,并发现自己能够在其中发挥作用。长征二号F火箭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从事的第一个航天项目,我们花了数十年时间,持续提高飞行控制的可靠性,将单故障点从几千处减少到7处。当火箭载着神舟飞船奔向太空时,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宋征宇,长期从事航天控制基础理论研究与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先后参与了中国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等的研制,让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照进现实。

是浙大培养了我,让我走出大山走向海洋,成长为一名海洋科学家。工作中我始终坚守爱科学、爱地球、爱海洋雪龙探极’‘蛟龙探海实现了我走遍全球四大洋的儿时梦想,也让我觉得海上的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

方银霞,国内最早开展外大陆架划界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全程参与了我国东海划界案的研究、编制、陈述答辩,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作出重要贡献,被称为海洋巾帼

从探索新知识到探索新事业,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指引着我在创办品牌以及跟它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努力用关键技术解决关键问题,用科技给用户带来更美好生活。正如母校百年来不断突破、创新、探寻真知一样,未来我们也将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微笑前行。

陈明永,从小霸王电子厂逆袭为OPPO创始人,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一手创立国民手机品牌,以技术创新赋能品牌价值,让企业跻身中国五百强名营企业。

大学时代,我曾和同学们一起骑行3000公里,沿着浙大西迁之路考察学习。这段经历让我找到了终生学习的人生榜样,那就是学贯中西、献身教育的竺可桢老校长。从那以后我就立志向竺老校长学习,向众多求是园中的大先生学习,做一名好老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启迪他们的人生。学生的成功,就是教师最大的光荣。

邱利民,坚守在低温最前沿,但面对学生,他捧出的永远是一颗赤诚滚烫的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26年来他始终奋斗在教书育人第一线,用心、专心、耐心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教会学生积极而正确地思考,乐观而坚定地行动,令数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学不厌、教不倦,这是教师最美的状态,也是邱利民永远的追求。

 

1988是感恩,是反哺。

青春,是有一分热就会发一分光,广大校友与母校情感共鸣、网络共享、事业共创、使命共担,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征程不断增添新的动能。

他们集体资助计算机系发起的青云计划,致力于帮助一批浙大西迁地的高中生走出大山、拓宽视野,近年来已累计筹集善款数百万元,帮助近150位同学感受天下来同的浙大胸怀。

他们慷慨出资支持电气新大楼的筹建,致敬百年电气的场所记忆和源远流长的学科文脉,他们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大师、大爱、大道、大学问汇于一处。

他们汇集机械全行业的浙大校友力量,以超乎常人的创造力与执行力进行各项结构设计与高精度机床加工,以原创雕塑作品天工共贺母校紫金港大西区开物苑启用。他们更愿为学弟学妹插上理想的翅膀,勉励其以天工开物,鹰击长空之姿去拼一个光明的未来。

协同育人、联合研究、捐资助学、建言献策……学校每一项发展成绩的背后都有浙大人赤诚奉献、鼎力襄助的身影。此刻,灿若星辰的他们已然成为母校引以为傲的办学成果,也是母校最深的牵挂。

时间铭记梦想的足迹,历史镌刻奋斗的功勋。作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见证者、参与者,当浙大校友跃入人海,仰望,是星河璀璨;回首,是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