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回眸

求是园里的青春

2023-12-01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在浙江大学求是园度过了青春年华,讲述了校园生活的点滴和毕业后的经历。作者感激母校的熏陶,继续学习、工作,不忘初心,珍视友情和师生情。


■曾德超

浙大的老校门在时间的树下等了很久,终于等到阔别的游子再次聚首在她的怀抱。

今天,我们怀着共同的期盼、共同的等待、共同的喜悦、共同的感恩,再次欢聚一堂,再次亲近西子湖畔的一路一桥、老和山下的一草一木、玉泉校区的一砖一瓦,再次共话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35年前,作为八八年入学学子中的一员,我有幸进入数学系学习,同广大同学一样,四年“求是创新”校训的浸染,四年各科老师的谆谆教导,四年同学的互帮互助,将我从一个懵懂少年培养成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

我们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求是园度过的。还记得,当年,为了找个自习的好位置,我们早早拿着泛黄的书包,抢占图书馆、教九、教十等书桌的一角;为了体育成绩达标,早早到体育场晨跑;为了那一份可口的大排或西湖醋鱼,我们早早到食堂排队。

还记得,为了看一场喜爱的赛事,几个宿舍的同学们挤在一间狭窄的房间里,与雪花点重重的电视里的球员们一起挥汗如雨;为了搞一次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我们徒步十几里,到西湖边、龙井村、飞来峰等地放飞心灵的翅膀;为了听一堂生动的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讲座,我们拿起课本煎熬,狠补计算机基本原理。

还记得,当年走过身边时那位令我怦然心动又不敢搭讪的不知名的女同学;曾经挤进舞场却又不敢跳的交谊舞;曾经无数次演练却又不曾开口的表白……点点滴滴,汇成了我们激情的青春、绽放的青春、无悔的青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八八年,我们轻轻地来,九二年,我们轻轻地走,虽然没有留下多少印记,没有带走多少云彩,但我们怀揣着共同的校训,带着竺可桢老校长的殷殷嘱托“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带着“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的心情,轻轻地奔赴下一段旅程。

同不少同学一样,在浙大精神的熏陶下,我也经历了继续学习,然后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历练之路。我继续攻读数学专业研究生,然后先后从事信息技术、财务、金融、管理等工作,辗转于北京、深圳、天津、陕西四个地方,算来已有三十余年了。曾经试图在专业领域深耕,终究事与愿违,在不同领域进行过探索,但总是浅尝辄止,遗憾连连,好在在母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还算踏踏实实做了些工作。回想起来,虽然在尘世中辗转,仍能坚守求是之魂;虽然道路崎岖不平,仍不忘自己是求是人;虽然远离了最初的梦想,但这正是最真实的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的日子,踏实、从容、坦然。

虽说“五十而知天命”,但我们“为霞尚满天”,不管已流逝了多少岁月,至少还有你——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我们一同吹过古荡的风,淋过西湖的雨,观过钱塘的潮。我们一起听过恩师的课,一起爬过后山的坡,一起唱过求是之歌。我们仍可以畅叙友情,畅享友谊,畅怀高歌。

同学情,古今同。我们或许错过了报更的鼓声,但我们没有错过重逢的激情;我们或许错过了岁月的馈赠,但我们没有错过师生的缘分;我们或许错过了曾经的梦想,但我们没有错过真实的人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让我们共同传承浙大精神,不负韶华、不负母校、不负我心,不断续写母校新的辉煌!

(作者为八八级数学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