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是毛泽东同志的家乡,为传承好红色基因,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学校党委决定赴韶山开展“以学增智”现场研学和专题研讨活动,学习伟人学风品格,激励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敏而好学,经世济用。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读书志向、读书精神、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读书治学的一代新风,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间佳话。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冲,走向广阔天地。他给家人留下诗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2年,毛泽东来到长沙,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志同道合,受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的进步思想影响,他们把个人的读书志向与寻找国家出路结合起来。
革命武装斗争初期,毛泽东能找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很少,他给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李立三写信:“我知识饥荒到十分,请你时常寄书报给我。”长征路上,毛泽东生病躺在担架上,也没有一天中断马列著作的学习。延安时期,读书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毛泽东对马列著作的重点篇目进行重点研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学马列,主张学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张发展马克思主义。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的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军事原则”,再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零敲牛皮糖”,等等,人民军队一整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都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精妙绝伦之笔。
博古通今,继往开来。《毛泽东传》的作者R·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有一句经典名言:“兵权之剑,倚在史书之旁”。特里尔的评价,敏锐地抓住了毛泽东饱读史书、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
《二十四史》是毛泽东的喜爱之书。中南海毛泽东藏书乾隆武英殿版《二十四史》购置于1952年,这套近4000万字的史书,陪伴毛泽东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图书管理员回忆说:“《二十四史》,毛泽东读而不倦,学而不厌,全书全部文字至少读了一遍。”
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研究颇深。晚年,毛泽东与孟锦云谈论《资治通鉴》时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抗战时期,郭沫若撰写《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高度重视,把它当作整风文件印发全党,“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解放战争中,为了实现中国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他总结楚汉相争的历史经验,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研读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思想,为后人树立了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倡导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1913年,20岁的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记有:“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流露出壮游天下的想法。1917年夏,毛泽东偕同窗好友萧子升游历湖南。“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们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通过这次游学,毛泽东深入了解了民间疾苦,学到了许多书本上、书斋中学不到的知识。
投身革命事业后,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1927年,他实地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后,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他看来,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是从学校的书本里学的,而是在学校外面的大学校里学的。马克思的学问,也不是从学校的书本里学到的,是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处看书看事而学的。
1964年,毛泽东年逾古稀,但仍然豪情满怀,曾计划策马奔腾,沿黄河而上,直抵源头,对黄河两岸进行系统的自然考察和社会调查,甚至随行智囊团应包括地质学家、历史学家等细节都在他的准备之中。青年时代壮游天下的读书激情,始终在领袖心中激荡,豪情万丈的浪漫主义光芒,伴随一代伟人终老!
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见。对毛泽东来说,读书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不是简单靠兴趣支配的选择,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他的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态,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今天,我们追寻伟人足迹来到韶山,既要深刻领悟伟人博大的胸怀、睿智的思想、高远的理想,也要体悟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读书之道,以学增智,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以学正风、以学促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