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邮电大学报》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从党的二十大看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谢佳    
2023-03-15     浏览(152)     (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开创了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领法治中国建设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新飞跃,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治保障。社会主义法律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回应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坚持问题导向,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回应时代问题要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保障公平正义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建设的价值基础,为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围绕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公正司法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争当具有良知的守法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实现了情、理、法深度融合,让法治有温度、有是非、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