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遵义师范学院 - 《遵义师范学院报》

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三个关键

作者:咸成海    
2023-04-30     浏览(342)     (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路径。新征程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用初心丈量信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那么,如何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更具活力更接地气呢?

第一,全面系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的重大战略举措。总体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和合、崇尚仁爱、崇尚正义、注重礼仪、誉美智慧、坚守诚信、重视民本、推崇善政、追求统一、向往大同、希望和平,因此内容极为丰富,具有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直抵人心的无穷魅力。

在宇宙观方面,《老子》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了作者的世界生成论 :其一,世界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其二,世界是生成出来的 ;其三,世界的生成出自宇宙法则“道”;其四,宇宙的生成过程来自宇宙中两大基本元素“阴”“阳”的相互作用;其五,宇宙的生成过程由简而繁、由抽象而具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合。

在天下观方面,《史记》构建了“大一统”天下观,各民族都被视为“黄帝子孙”,因炎黄两部融合,又称“炎黄子孙”:“勾吴与中国之虞为兄弟”(《吴太伯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楚世家》)、“越王勾践禹之苗裔”(《越王勾践世家》)、“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匈奴列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道德观方面,《尚书·大禹谟》云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利用、厚生这三者即表示中华民族首先是向生命处用心 :对自己讲正德,对他人对民众则要讲利用、厚生。《易经》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是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的道德品质。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为历代王朝所尊崇并大力弘扬,成为中华传统的核心思想及主流道德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孜孜以求的“圣贤”“君子”,堪称传统中国人理想人格的典范。在这个层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巨大的道德潜能,通过社会评价和榜样力量,激励着中华民族积极有为,奋发向上。

在社会观方面,孔子倡导“礼”和“仁”,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以此稳定社会秩序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墨子及其弟子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兼爱”和“尚同”的理想社会 ;庄子描绘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美好景象。“天人合一”大同社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人类理想社会的典型代表,它们集中反映了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彰显着个性能够积极向上发展的理想社会。

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因而我们要全面认识、大力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展现全新魅力。

第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文化,提倡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视角、更有效的路径。

令人欣喜的是,诸多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思路。具体而言,一是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等科学精神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理性、更科学 ;二是将科学研究中以探索自然规律为主要目标的抽象思维方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于此,科学文化勾勒的意义图景深刻地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它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科技生活各方面,起到滋养精神根脉、点亮小康生活的作用。

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绵延不绝,就在于凝结了独特的文化追求和精神标识 ;在历史沉浮跌宕中之所以愈挫愈勇、不断发展,就在于锻造了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文化共同体。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价值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华儿女的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巩固民族团结、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远去的历史,静止的符号。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应营造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让大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文化理念。针对各个群体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合的宣传方式,进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本着立德树人的目的,更应当营造优良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培养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再次,从家庭层面看,家长要注重家风的建设,俗话说,“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风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养成尊重师长、孝顺父母的良好品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发展新机遇,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深刻自信在新时代升腾凝聚。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加强对其的重视,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从而构建更加有效的弘扬机制。人无精神不立,国无文化不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根系,是中国人民迎风搏浪时的定海神针。从历史深处走来并历经沧桑巨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助力与服务现代化为新的使命,呈现出丰富充沛的当代价值。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获取滋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功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因此,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我们要全面认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促进其与科技融合,与教育有机结合,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从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大显身手,绽放出璀璨的新时代光芒。

(作者系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博士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