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我校五支团队突破重围,勇夺4金1银,再创宁工同类竞赛历史新高,其中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绿蔗新材”团队更是交出了一份令人骄傲的答卷。
自立自达而自有耕耘。“绿蔗新材”团队受社会实践与社会经历启发,通过“纸吸管喝奶茶”萌生出“环保材质与使用体验感兼具”的想法。由此,团队对新材料行业进行深入剖析,兼顾环保意识与体验感,独立研发绿蔗系列产品,实现了在传统材料原有基础上的新突破,最大程度地融合了经济和性能等优势,在优化日常体验感的同时也不忘环保理念的初心。目前,绿蔗系列产品已经应用于吸管、塑料袋等日常生活场景,其技术已申请到多项专利。此次竞赛让团队负责人、材物20级沈滟滟和队友们体验到获奖的荣誉和喜悦,也学习到了更加精深的专业知识:“不仅如此,团队的每个人都获得了成长,磨练出了不急不躁、沉着冷静的强大内心。”她说。未来,“绿蔗新材”团队将会通过参加竞赛,继续提高研发能力,实现深度创新创业。
线多搓绳挑竞赛大任。“一个团队最重要的就是团魂。”作为团队的“领头羊”,沈滟滟如此表示。在她看来,此次国赛能够获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默契的团队协作。备赛期间,“绿蔗新材”团队曾遇到团队管理、备赛方向迷茫等问题,团队指导教师吴泓均结合自身丰富阅历,在精神与行动上给予了细心指导,大力支持团队创新发展,在团队需要进行仪器检测时,及时提供相应仪器,主动提供社会资源,给团队一个充分发挥实力的平台。队员们也十分配合,团队内协作氛围融洽,斗志燃烧,团魂凝聚。
“此次国赛获奖非常感谢学校政策的支持,学校提供了很多讲座服务与专家指导,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保障,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备赛中。”在去年的大赛总结大会上,沈滟滟表达了对学校全力支持的感谢。借缕东风登竞赛之巅。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创新”要领,我校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学生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未来。长期以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通过优化奖励制度,激发创新意识。尤其在备赛期间,校领导多次到访备赛现场,指导具体工作。创新创业学院也整合优化多方资源,提供健全赛事保障,进行集训冲刺等有针对性的活动。
竞赛之路风大,荆棘坎坷也令人无数次想放弃,但宁工人坚信,无论何时,努力争攀的这份品质永远比金子更闪耀。
(李佳佳 向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