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首批列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竞赛,同时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我校组建数学建模参赛团队已有20余年历史,累计800余人参赛,获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获奖数量稳居同类高校前茅。2022年,我校理学院教师蔡军伟、王红梅指导的学生团队分别获国家一、二等奖,其中国家一等奖团队论文作为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被组委会推荐至《数学建模及其应用》杂志发表。这些辉煌的“战绩”生动诠释了我校“讲实求精”的学校精神。
为迎接比赛,团队在指导老师们的带领下,在暑假期间就开始了紧张的训练。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不仅拓展了队员们数学建模方面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团队成员间的默契度,让他们在比赛中能够稳定发挥,齐心协力完成比赛。虽然在正式比赛中没有论文答辩这一环节,但在培训中,学院有意增加了论文答辩环节,旨在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重实效、轻表达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很多人起初都羞于表达,为此自我怀疑,萌生了想要退出的想法。每到这时,指导老师的声音总会回响在耳边:“你永远比自己想象的要优秀,一个人的退出就意味着整个团队的放弃。”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同学们从第一次答辩的“车祸现场”到每个团队都讲得有模有样,大家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彼此的优势与不足,在自我激励和相互扶持中不断进步,团队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
根据竞赛规则,三人组队,分别负责论文、代码和建模,这要求团队成员通力配合,考验的不仅是数学能力,更是合作协调能力。比赛中,两个参赛队信心满满,先后圆满完成了选题、模型建立、程序实现、论文撰写等环节,两个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任务,并且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拿到题目后,团队首先查阅大量资料,了解题目背景以及研究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建立相关模型,检查编写程序以验证模型正确与否。在模型建立和程序实现中,同学们要反复试错和修正,还要找出更简便易行的方法来优化方案,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异常艰辛的。一等奖获奖团队负责人郑柏慧说:“三天三夜的比赛耗尽了我们的心血,除了第一天能稍微多休息一会儿,剩余两天每天都只能睡两个小时,我们都是在拼了命地工作。”而论文撰写工作也是一刻不能放松,负责论文撰写的同学从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以及模型应用等几大方面具体展开,并不断修进。“好成绩来之不易,收获成绩的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我们宁工人似乎有一股为着一个结果而甘于俯身打磨的劲儿,这股劲儿催人向前、不敢懈怠。”郑柏慧说。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儿,一代又一代的宁工人接过老师和前辈的接力棒,那接力棒上醒目地刻着四个大字:讲实求精。
(冯钰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