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我们这十年】守正创新谋发展 勇往直前攀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成就综述

2022-12-30     浏览(118)     (0)

(上接1版)从严治党,始终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团结带领学院领导班子,紧紧依靠广大师生,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为基本工作思路,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目标,以规范党内生活为核心,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落实和工作推进为重点,聚焦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推动转化为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的发展优势,为学院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蓄能量。计算机软件教师党支部获批第一批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样板支部”创建单位,顺利通过了验收评估;电子信息教师党支部入选第二批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人荣获第二批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立足特色发展,学科建设成效突出

2000年,电子与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合并成立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以建设具有工科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软硬兼容、理工贯通、以理为本、以工为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无线电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6个本科专业;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甘肃省重点学科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甘肃省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十年来,学院获批并建设了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甘肃省)分中心、旅游信息融合处理与数据权属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可穿戴装备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学科平台。

强化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十年来,学院全面落实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信息技术人才。

学院不断进行专业优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先后获批。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2022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分别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为学院全面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学院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始终高度重视教学团队、教研项目和课程建设。近年来,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新增或完成教学改革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计20余门,新增外籍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18门,获批立项第一批跨学科贯通课程5门;认定校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8个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顺利结项。周庆国教授负责的《基于“COOC+MOOC”的在线课程协同创建与应用》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梅中磊教授负责的《新工科背景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群建设实践》、张瑞生教授负责的《云边融合算法训练与竞赛平台建设及实践教学应用》均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梅中磊教授参加“2021年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讲课比赛,并荣获国家级三等奖,李月娥教授团队负责的《天线的理论设计、仿真与实物测试》项目荣获教育部“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马义德、梅中磊、张瑞生3位教授被评为甘肃省教学名师。制定各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全新培养模式,与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建设兰州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深化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协同创新,多维度全方位促进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胜任力,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类专业技能竞赛,近年来获得各类奖项500余项,并取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创新能力实践赛全国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绿色计算大赛”一等奖、2020-2021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一等奖、2020ICPC中国(西部)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金奖等多项优异成绩。

2017年,由兰州大学与美国德雷赛尔大学合作举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经教育部审批通过,成为兰州大学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切入点提升我院国际化办学水平,逐步完善了外教的选聘标准,累计引进11人次国外师资承担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试验田”,项目引进了德雷塞尔大学的本科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模式,制定双方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合作组建师资队伍,制定师资培养方案,构建学术交流机制,先后投入800余万元建设专业实验室6间。2019年1月和10月,学院先后两次派出学院领导及教师赴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访问,组织22名学生暑期赴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参加为期两周的暑期访学活动。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获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学生赴爱丁堡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留学36人,18级与19级保研共41人,均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录取。

完善引育机制,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十年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引培并重,培养创新团队、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突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德才兼备、事业为上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切实提升人才队伍水平。现有在职教职员工146人,专职教师9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4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4%。目前,学院拥有国家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特聘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甘肃省高层次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人,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1人。2020年胡斌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此外,学院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更加明确地把教学成果、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文章等决定学院发展的核心指标作为教师个人分配学院公共资源的首要指标,鼓励先进、督促后进,进一步调动教师在学院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坚持创新驱动,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十年来,学院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卡脖子”难题,推动“医工融合”科技创新,组织开展了心理生理计算、异步电路与系统、智能嵌入式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自然语言处理、生物/草业信息处理、通信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复杂智能系统理论与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光电子与电磁信息等研究,取得一批重大(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