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独家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将是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事关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积极稳妥落实双碳目标,二十大做了最新战略部署,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二是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三是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四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国际能源体系的发展史证实,不论能源生产国还是能源消费国,任何国家都难以凭一己之力确保能源安全和推进能源革命。面对全球能源格局的新发展趋势,比如能源消费重心东移、油气生产多中心化、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匮乏、能源产业清洁化智能化转型加速等,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一方面,“一带一路”合作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双碳目标将倒逼“一带一路”合作的潜力空间。对于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属性,可以做进一步具体的解释。
第一,开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推动双碳进程提供了先决条件。能源安全是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必要前提和核心要义。当前,我国能源安全涉及经济可获、产能自主、储备长远、合作多元、生态友好、制度适配、理念创新等多重维度。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沿线地区和国家在化石能源贸易、基础设施改建、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类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借此,我国能源安全进一步加强,旧能源保障和新能源发展这两端都有了弹性空间,能源内外供应质量和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中国标准、资金、技术、管理和服务全面“走出去”,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影响力赢得了国际认可。
第二,加强“一带一路”全面合作为落实双碳目标创造了机遇平台。“一带一路”既覆盖能源资源禀赋优越的俄罗斯、中东、中亚里海、北非西非等国,又囊括在不同程度上依赖能源进口的欧洲和亚洲国家。在双碳进程中,前者的发展困境是资源优势很难有效地转化为经济能量,他们在增加化石能源产业链附加值、寻求广阔且稳定的出口市场、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开发利用新型能源等方面需求迫切。后者面临的难题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安全的能源供给,例如,南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国家普遍面临电力短缺问题,俄乌冲突后欧洲国家和民众濒临严峻的能源困局。共建“一带一路”以沿线地区和国家的战略规划对接为基础,有利于增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促进互通互联、优势互补和合理分工,为落实双碳目标、谋求转型发展搭建了互动桥梁。
第三,碳中和目标下,各国绿色发展将激发“一带一路”合作潜力。为引导经济绿色发展,多国尝试通过立法设定低碳目标,不断完善碳中和市场化机制。在碳排放交易权方面,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墨西哥作为第一个拉美国家也进入全国碳市场试点运行阶段。在碳税制度方面,印度规定煤炭生产税被用于资助国家清洁能源基金,以促进低碳创新、绿色技术和新兴产业。有关绿色复苏计划,美国拜登政府推行“绿色能源革命”,以支持太阳能、风力和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俄罗斯和一些欧洲国家各自就氢能和核能发展出台了路线图。这些政策意味着经济发展正向低耗能模式转变,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建设将成为新增长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发展及其衍生品将使“一带一路”合作更具有生命力。
百年变局及其次生效应仍在发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蔓延、俄乌冲突等危机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不同地区和国家在基本国情和应对策略上存在较大差异。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日趋不利,牵制国际能源格局的要素复杂多变。如何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优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成为我国确保能源安全和推进能源革命的关键问题。
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国家主导和政府推动下,更充分地调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与沿线地区和国家开展全领域、多层次、形式多样的同行业或跨行业沟通,包括但不限于政策交流、规划对接、风险评估、技术合作、项目开发、能力建设等。在全球气候治理的浪潮下,一些自身发展基础落后或依赖化石能源出口的国家面临重重阻力,弄清其总体规划、具体举措、发展痛点成为开展合作的第一步。这类任务有待于区域国别、国际关系和其他专业的研究团队来跟踪调查。
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依托,继续推动绿色转型和融合发展,以“能源+”“数字+”“绿色低碳+”为切入点,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能建平台,大力促进能源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能源与大数据和资本之间、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之间、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有机协调。随着碳排放权商品属性的不断成熟,各类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竞相涌入,从而使碳市场持续扩容、流动性有所增强,碳金融有望成为成长最迅速的产业。对此,我国应在考虑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辩证地借鉴欧盟等先行者的经验。
(孙秀文,莫斯科大学政治学博士,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