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随着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在台上的一句铿锵承诺,会场沸腾了。
1944年春,在山东沂蒙山区莒南县洙边村征兵动员大会上,村民们参军热情并不高,由于连年战事,早已参军入伍,符合条件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村中又时常收到烈士阵亡通知书,动参任务十分艰巨。
当年梁怀玉18岁,长相俊俏,能歌善舞,思想开放,是当地出了名的“金凤凰”。 那时的刘玉明,是当街卖油条的小贩,比梁怀玉大8岁,长相普通,家境贫寒,父亲双眼失明,母亲常年卧病,妹妹尚小。看到梁怀玉期望的眼神,刘玉明第一个带头报名,接着两个、三个……在梁怀玉的鼓动和带领下,全县掀起了报名参军的热潮,村里一次报名12人,全县一次参军1488人,超额完成了任务。
大会结束后,梁怀玉嫁给了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刘玉明。丈夫参军后,梁怀玉不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还组织村民做军鞋、抬担架,去淮海、下江南,成为拥军支前的模范。刘玉明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升为坦克连连长,1955年转入临朐县公安局工作。梁怀玉被誉为“沂蒙红嫂”,其事迹也被收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梁怀玉的事迹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进步女性纷纷向她学习。1947年,蒙阴县东门村的宋炳锋,也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军的阚世芝在孟良崮战役中两处负伤,荣立三等功,终生残疾。复员后,宋炳锋两次上门,坚定地表示要嫁给阚世芝。多年后,她相继把两个儿子、小叔、孙子、孙女等五人送去参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红嫂。
在民族危亡之际,一个个女人为了家国,将自己的一生幸福托付给为国赴难的热血儿郎。在沂蒙根据地,梁怀玉做军鞋、磨军粮、照顾伤员,又组织民工担架队去淮海、下江南,成为拥军支前的模范。刘玉明南征北战,驰骋抗日战场、解放战场,夫妻二人六年后才再次见面。共同的理想信仰不仅是爱情的灵魂和灯塔,也是检验爱情长久的最好“试金石”。
革命时期的爱情,往往系于理想信仰的一致性。《刑场上的婚礼》中的周文雍和陈铁军、《囚车婚礼》中的蔡博真和伍仲文。正是“求解放、救中国”这种崇高的理想信仰使他们紧紧相拥。
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是爱情最本质的体现。《诗经·木瓜》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告诉人们给予是一种爱情美德。苏霍姆林斯基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你对你爱侣的前途、命运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你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性爱、理想和责任是爱情的三元素,自觉承担责任是爱情三要素的核心。责任常常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责任的担当需要见诸行动的自觉。
爱情是平等的,是相互滋养的,不是一方卑微的盲目付出, “爱的力量来自平等和尊重”。电影《隐入尘烟》催人泪下的是一对悲苦夫妻的“相互滋养、相知相守”,舒婷的《致橡树》昭示了最好的爱情是“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第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新婚后丈夫张海良参军上了前线,两个人不多的通信总是充满了支持与鼓励。七八年间她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倡导并推动的“男女同工同酬” 被写入1954年宪法并载入史册。此时,多年未见的张海良已成为战斗英雄,从朝鲜战场归来并被派到炮兵学院学习,但为了申纪兰他舍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转入长治县粮食局工作。从此,夫妻俩比翼双飞,伉俪情深。
牺牲“小爱”,成就“大爱”,是战争年代革命者的爱情观。梁怀玉、宋炳锋、申纪兰、周文雍和陈铁军们的爱情是为家为国的,这种爱情观追求的是思想层次的满足和精神层面的愉悦,是那么的纯粹,没有参与太多的杂质。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爱情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金钱、权力、颜值、学历、志趣、价值观、家庭背景等因素中,到底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经得起岁月考量的,值得现代的青年人思考。但毋庸置疑,平等与尊重是爱情的基础,理想信仰是爱情的灯塔,责任和奉献是爱情的本质体现,共同成长则是爱情最美好的模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婚恋观如何变化,这依然是现代爱情最基本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