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浩荡辉煌,五千年薪火相传。华夏先祖们走过太初洪荒,跨过溪流山川,纵使千百年时光流逝,历经无数沧桑,中国人骨子里的深情依旧未变,那是刻在华夏子民骨子里的爱国之情,一撇一捺皆是脊梁。
我回望历史看到山河破碎、盛世将倾,无数能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将丹心一颗献于国家和人民;我看见国破家灭,黎民散乱,他们或在乱世中流离失所,饱经风霜;或远离故土,永不能相见,唯有家书一封寄以思念。
我恋这脚下故土,一颗丹心永不负我恋我故土,虽死而不悔。家国情怀在屈子的诗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帝王的猜忌,贵族的刁难,百姓的苦难,屈子回首却只看到满目疮痍的河山,悲极,痛极,忧愁至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是楚国倾败时,屈子在汨罗江畔痛心疾首却仍未忘却的满腔赤胆。时代的火燃尽了屈子消瘦羸弱的身躯,却燃不尽他高洁傲岸的铮铮铁骨。滚滚汨罗江畔萧瑟的秋风压不弯香草的根茎,却让那余香流传了千年,这是赤胆忠心,亦是爱国之情。
我爱这脚下故土,山河破碎泪千行我爱我故土,家书一封寄相思。家国情怀在杜甫的诗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盛世大唐荒废,人间遍处是疾苦。长安不复,杜甫看着饱受战乱摧残的故土,入目满是萧瑟之景,不禁潸然泪下。愁绪离别犹在心,就连鸟儿的鸣叫都带着千般苦恨,万般忧愁。大唐盛景犹在昨,回首却已不复往昔,杜甫提笔在纸上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却诉不尽对盛世将颓的离伤。一封家书值万金,何日战乱能够平息,故人可以重逢在同一片月光下?杜甫不知,即便青丝变为白发,即便浑欲不胜簪,他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仍然心怀希冀。他提笔是对盛世大唐的赞美,落笔却是对家国百姓的痛惜。也许来年万物复苏时,会有花开满大唐的山河吧。
我怀这脚下故土,万里征途未敢忘我怀我故土,平生不能忘。家国情怀在张骞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建元三年,满怀抱负的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西去寻找援军,守护大汉江山。大漠黄沙漫漫,驼铃声阵阵,落日孤雁飞,这里与繁华热闹的长安毫不相同,凄凉又孤寂。望着早已远离的故土,张骞握紧手中的使节,始终铭记着自己的使命,他这一走就是13年。大漠长空的鸿雁换了一批又一批,大汉终于等到了他的归人。万里山川,茫茫大漠,割不断张骞对大汉的眷恋。那大漠中的滚滚风沙载着驼铃声,亘古回荡在华夏大地。
中华史册万千名篇,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家国情怀可以是少年将军手里的弯弓,于是我们战胜了匈奴;可以是郑家军脚下的战舰,于是我们收复了台湾;可以是苏武持节牧羊十九年仍要坚守的民族气节;也可以是将军手里的夜光杯,满载着征人的豪情壮志。
家国情怀亦是诗人眼中的苍穹,于是故土的月亮最是明亮;是将士眼角的泪痕,于是相思泪断肠;是边塞彻夜奏响的故乡曲,是征人鬓边的满头华发,是无法归家的痛心疾首。
悠悠华夏,无限风华。时代在变化,曾经的一切早已化作风沙,无处追寻,后人只能通过文献窥见历史的一角。
唯有那深深镌刻在民族骨血、华夏神魂中的爱国之情历经沧桑,仍旧未变,成为华夏人民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本能。
吾有所爱,其名华夏。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从先辈手中接过民族之火,践行着爱国之志,这将是我们不变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