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马庆军:大爱铸医魂

2011-01-13     浏览(471)     (0)

马庆军是一位著名的骨科专家,他致力于推动我国骨科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骨科基础科研造诣。他以高超的医术和仁心为病人服务,常常加班到晚上八点为经济困难的患者节省费用,并免费为乡亲们义诊。他以生命演绎了他没有终点的大爱人生。



  马庆军


  1954年12月,马庆军生于山东省潍 坊市临朐县冶源镇西圈村。他种过地、放 过羊、当过农夫,教过小学,又从本科、硕 士、博士,一直到博士生导师,成为著名 的骨科专家。他有一双能够起死回生的 妙手,他的一生都在为推动我国骨科医 疗事业发展而奋斗着。
  马庆军主要的临床工作方向是脊柱 外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骨科基础 科研方面也造诣深厚。他主持、参与了多 项国家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多次获 得国家及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曾多次 赴国外进行讲学和交流。作为骨科主管 教学科研的主任,马庆军在科室的科研 教学工作上倾注了无数心血。2007年,北 医三院骨科荣获教育部授予的“创新团 队”称号,也成为国内第一个被授予这一 称号的临床科室。2010年,马庆军被评为 北京大学共产党员标兵;卫生部追授马 庆军“人民健康好卫士”荣誉称号。
  大慈恻隐赢口碑在马庆军看来,一个真正的好医生, 高超的医术只是必备的条件之一。病人 的困难就是他自己的困难。马庆军做手 术的时间常常要排到晚上八点之后,因 为这样能帮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节省一 些住院费用。做手术需要用到的内固定 耗材,他尽量选用国产器材,因为这样也 能为患者省下不少钱。
  每逢他回山东老家探亲,家里就变 成了他为乡亲们免费义诊的地方。只要 马庆军在家,这两扇门是常开着的,总有 乡亲找他就诊。村里几乎家家都找他看 过病。他说:“一个人瞧得起你,让你给他 看病,就是对你最大的信任!”
  带病工作不惜命得知自己已经是肝癌晚期,当亲朋 好友来探望他的时候,马庆军轻松地说: “这病没什么的,我很快就会好起来,很 快就能回到工作岗位上!”患病期间他依 然没有时间静养。他去科室找了很多资 料,在化疗间隙,不顾恶心呕吐在纸上疾 书;在肝动脉化学栓塞术后,他忍着剧痛 构思学术著作的框架。
  2010年5月27日至30日,马庆军受邀 赴新疆参加为少数民族医务工作者举办 的培训。他听说是支持西部的援疆项目, 欣然答应。当时他已经出现腹水将近一 个月,双下肢严重水肿。家人哭着请求他 不要去,但他仍然坚持参加:“答应了的 事情,又是对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有意 义的事情,一定要去!”在新疆,他是扶着 桌台、全程站立着演讲的。
  大爱德泽披后人马庆军的心里总是装着病人、学生 和家人,就是没有自己。他始终思考和尝 试着利用“科研育人”的教学理念,为骨 科科研教学设计一个新的科研教育平 台。借助于自身承担的教改和科研课题, 经过多年的设计、研究、实践和修改,他 建立了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和探究 动机、以学生为主的骨科科研教学体制, 开设了“学生论坛”、“科研讨论会”等。
  马庆军争分夺秒地修改学生的毕业 论文、审阅杂志稿件、赶写专业著作。他 拼命想把他的学识留给后来人。2010年 春节之后,科里决定启动《脊柱外科学》 的翻译工作,马庆军担当起总校对的艰 巨任务。工作量之巨大,难度之高,令人 难以想象,这项工作几乎占据了他的所 有时间。2010年5月,马庆军带的5名研究 生准备申请毕业答辩,其实,马庆军在学 生答辩之前已经感觉不好了,但他坚持 不复查,“一定要把这批学生送毕业,先 不去医院,别耽误了学生们毕业答辩的 事情。”他对妻子说。
  去世的前几天,他想着的都是没有 完成的书稿。躺在病床上,他颤颤巍巍地 写下遗嘱,全篇都是对自己未完成工作 的交代。弥留之际,他嘱咐家人,一定要 在自己的身旁放上一件白大褂。
  2010年7月17日凌晨1时45分,马庆 军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6岁。人 之故去,痛彻心扉。但是,生命是有力量 的。从医33年,他以超高医术和大爱仁 心,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他以年仅 56岁的生命演绎了他没有终点的大爱人 生。 (王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