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报》

我爱这里的人儿

作者:季增    
2022-06-01     浏览(138)     (0)

文章描述了作者离开母校后对校园生活的怀念,包括记者团、谌老师和室友的回忆,以及与不同性格和院系的朋友们共度的美好时光。作者感谢母校培养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2016年,我毕业离开了南林。几年来,母校常在思绪中,她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我们难以忘记的个体。

我仍然记得,每年的冬至,我们记者团成员都去谌老师家包饺子。当天一大早,我们一起从宿舍出发,走到学校后街的锁金村菜场,买上一些卤菜、水果和牛奶,一路边走边聊,不一会儿就走到了谌老师家。这时候陈鹏和尹申申总会抢着做家务,洗菜、扫地,谌老师会说,“你们看,多能持家,女孩子找对象就得找他们这样的”,李亚男、王慧君等女生会和谌老师一起包饺子,还有人会坐在一起看电视、聊天。我还记得有一次谌老师说要包西红柿猪肉馅的饺子,我们心里都打鼓,会不会不好吃,结果饺子出锅的时候,只尝了一口,西红柿的清爽酸甜完美中和了猪肉的油腻,又最大激发了猪肉的香味,一口一个停不下来。我还记得,我们二三十人挤在谌老师家,有的坐在凳子上,有的坐在沙发上,还有一些端着碗站着吃,但都吃得很香。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因为记者团、因为谌老师相聚在一起吃一顿热乎的饺子,那一刻,我们觉得南京这座城市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了。

因为记者团,我和李亚男、陈鹏成为了好朋友。我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院系,有的学文、有的学理,性格也不尽相同。李亚男偏外向,写作、表达能力很强,有天分又愿意花功夫,所以她写新闻又好又快,产量也很高,是谌老师的得力助手;而陈鹏性格沉稳而心思细腻,组织能力比较强,谌老师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会愿意交给他去做。我们常常在一起玩,吃饭、K歌或打掼蛋,我们相互吐槽,又相互八卦最近是不是有什么绯闻,生日也会叫上对方,送上挑选的礼物,甚至我们连对方的同学、舍友都认识了。除了玩,我们在工作上也是并肩作战,大三的时候老团长把记者团交到了我们手上。我们都一下子感觉很忐忑,生怕没有把团带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我们那时候常常在一起开会,讨论工作方向、人事安排、新人培训等事项,有时也会有激烈的观点碰撞,但每次也都会找到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母校让我想念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我采访过的图书馆管理员王师傅,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我的辅导员王维老师,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每次发动态都会有上百条同学们的自发点赞;退休后仍然到宣传岗位发光发热的袁路沿老师,毫无保留地将所学给予学生。

当时的我并不自知,我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等我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这些纯粹的东西是多么弥足珍贵。我想母校的这些人儿、这些事儿给我带来的是价值观上的熏陶,影响我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方向,我会想着不断地去靠近他们、成为他们,直到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别人的光。

我 爱 这 里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