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经典释义人王立群: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话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所讲。这句话出自他的《教条示龙场诸生》这篇文章。“教条”就是信条;“示”是宣示的意思;“龙场”指龙场驿,是一个地方。“诸生”是指在龙场驿跟随王守仁学习的弟子。所以,这篇文章的意思是王阳明写了一篇告示,教导所有在龙场驿跟他学习的弟子,必须遵守的几个信条。这几个信条中间的第一条就是讲的立志。立志的第一句话就是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是一个把志向看得非常重要的人。12岁的时候,王阳明问他的老师,天下第一等要紧的事是什么?老师认真地考虑了一番告诉他,读书、科举、做官。王阳明不认可。王阳明认为,天下第一等要紧的事是做圣贤。所以王阳明从12岁就立下做圣贤的壮志,他一生无论是在困境或者是在顺境之中,始终坚守这个理想,坚守这个信念,坚守这个志向。
思想解读人黄一兵:
王阳明用他一生的思考和实践,告诉我们,欲成大事者,必立大志,而这个“立大志”的背后就是伟岸的信仰。
信仰并不是天生的很多时候,信仰都是一个选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它成为人们的信仰,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没有人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它还是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本文摘自《平语近人》
整理: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