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西安北院门学习巷、西仓集市、地下车库……无论是拥有古典风格的城市遗迹,还是事关民生的实用场所,古城西安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我校建筑学院学生探究的目光。他们行走在这座城市里,依托专业特长,开展可持续发展课题调研,为这座千年古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青春智慧。在2021年举办的“WUPENiCity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与城市可持续调研报告国际竞赛”中,他们的成果有10项获奖,其中包括城市设计5项金奖并获提名奖、4项提名奖,调研报告1项金奖。
WUPENiCity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与城市可持续调研报告国际竞赛由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orldUrbanPlan?ningEducationNetwor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ity网站(UNESCO-iCityWebsite)、Guihua杂志联合举办,面向全球高校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在读学生,旨在鼓励学生将规划设计知识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多方面主题相结合,传达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在这次比赛中,我校建筑学院学生金晨、商艾琪的城市设计《隐于市,显于世——文化基因视角下西安北院门学习巷片区更新改造设计研究》,曹晓玉、胡锦如的城市设计《长安忆·译长安》,潘育瑾、郭亚婷的城市设计《市井西仓,智汇古城》,王笑涵、付智媛的城市设计《时空再“叙”——空间叙事视角下汉长安城礼制建筑区遗址暨中钢厂地段城市更新》以及张远德、康晓东的城市设计《索图记——基于广义原真性理论的西安北院门西仓片区城市更新》获得“2021WUPENiCity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金奖。黄雨嫣、周子巽、王雨琪、陈丽新的可持续调研报告《车库环游记——环境健康风险视域下城市综合体地下车库流线优化研究》获得“2021WUPENiCity城市可持续调研报告国际竞赛”金奖。
2018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黄雨嫣、周子巽、王雨琪、陈丽新参与的调研报告作品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了金奖,他们的团队关注了“地下车库空气污染对长期暴露在该环境中的人群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这一现象,研究地下车库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与人车流线的内在关联。综合研究结果后,归纳导视设计导则,提出流线优化策略。谈到作品初衷,周子巽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牵扯到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的升级,我们关注的仅仅是城市机器的一个小部件,希望能减轻人们在地下车库受到的健康影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比赛过程中,张月、张力元两位指导老师给予了他们非常大的帮助。在发放问卷时,大多数人停车后会急匆匆地去办公或者购物,拒绝、防备的态度一度让他们十分受挫。两位指导老师为他们分析路人的心理,帮他们走出了这一重“障碍”。重新整理心态后,他们也发现了小窍门:在发问卷的时候送一些湿纸巾和口罩等小礼物,放松地和他们聊聊天,会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过程虽然曲折,但他们最后收集到了很多有用的数据。
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基因是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参赛师生将此次比赛的“可自选基地”选在了西安,很多队伍也将西安独特的文化基因考虑在城市设计方案之内。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金晨参与的作品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她们针对回民街过度商业化、学习巷特色基因消逝的问题,提取出建筑基因、街巷基因、院落基因、民俗基因四大文化基因,通过分类保育、矫正、灭活和多主体渐进式更新的方法使其获得韧性耐力。她认为:“在未来还是要注意保护传统的商业、居住格局,传承文化习俗,文化自信会让这座城市更富活力。”
无论是车库项目的硬件设计,还是文化项目的软件优化,师生们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都首先考虑到了城市的主体——人。2018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陈丽新谈到获奖体会时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为了让城市的‘寿命’更久,更是为了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加人性化,让身在其中的人能生活得更加美好。”王雨琪也这样理解比赛主题:“本次比赛要关注的就是‘可持续’,而‘可持续’的重点在于‘人本、环境’,即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比赛结束并不意味着终点。谈到未来的计划,王雨琪说:“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是比较关注的,我们团队也将继续深化本次的研究主题,同时也会多多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其他方面课题,比如碳排放、碳交易等。”
(王贝贝 刘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