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总是有股子韧劲和冲劲。9月底的朋友圈里,很多保研的大四学生都晒出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他们分享成功,或是留下自己青春的痕迹。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视线,听“青年们”说。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当别的同学在享受下午茶时,我在做活动策划;当朋友在王者峡谷中激情奔跑中,我还在写策划;当同学已经开始睡美容觉时,我依然在写策划。”人文学院2018级的张瑞熙这样回忆自己的三年大学生活。她曾经无数次怀疑做这些是否值得,但当她收到长安大学的保研录取通知时,她明白了积淀才能厚积薄发。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在“青年说”宣讲活动的讲台上,张瑞熙用亲身经历总结了这句话,也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
初入大学,她不是怀着好奇,去寻找校园的美食或谈论周末去哪个旅游胜地,而是低下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大学规划:学习、学生工作、科研、体育锻炼。
除了日常学习,学生工作是张瑞熙投入最多的事情。大一时,她加入了长安大学学生会、人文学院学生会和长安大学资助服务协会,如今她是长安大学学生会的执行主席。公文写作、活动策划、微信推送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回顾这些经历,她说:“人生没有白写的策划书,每一份都算数。”当同学因为一篇社会实践报告焦头烂额时,她可以用实践中学习的公文写作轻松套用,而且被作为模板在班级传阅;当其他同学上台汇报紧张不已的时候,历经数次答辩的她可以落落大方,从容面对;当同学因为组队、找队友而苦恼时,她已经找到了最合拍的搭档。
张瑞熙取得的成绩,是积淀之后的厚积薄发。她说:“认真去做,才能合格;用心去做,才能优秀;要始终坚持做一名自律的人,有大格局,大视野,不要囿于自己眼前的‘围城’。”
正确的道路在走过错路之后才知道
大学期间,人文学院2018 级的黄艺南参加了很多比赛,在各种场合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一直认为比赛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自身能力的锻炼,还能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至于取得的结果如何,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比赛并非终点”,对于一些失败,黄艺南显得无比坦然。大一初次参加院级演讲比赛时,她遭遇了滑铁卢,一度被认为不适合演讲。但比赛失利没有打击到她,反而坚定了她增加出镜锻炼表达能力的决心。五一假期,她留在西安,采访那些坚守在工地的工人们;校庆期间,她多次参加出镜采访报道;在校报记者团,她努力夯实写稿能力;加入星火宣讲团,一次次提升自己的演讲技能……她将三年的专业学习融入实践,在不断尝试中寻找自己的风格。三年的磨练让她在省级比赛中脱颖而出,比赛现场,更是获得台下一位评委的青睐,得到了参加陕西网六月高考直播和实习的机会。对于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这次实践机会弥足珍贵。回顾大一时那次惨败,她笑着说:“毕竟我这个人脸皮比较厚嘛。”初入校园,黄艺南先后加入了学生电视台和校报记者团。到了大三,黄艺南面临着留任与否的问题。如果继续留在电视台,便可以进入主席团,但是她说:“在电视台两年,我的‘输出’已经足够了,而在校报记者团我的成长空间还很大。”所以她选择留任了校报记者团的部长。这是她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考量做出的决定。
“安榻”与“台阶”之间,她选择了继续拾级而上。
黄艺南高中时就坚定了进入广电总局的目标,如今她已成功保研至中国传媒大学,距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我喜欢新闻,但我还是需要在试错中细化自己的方向。”这是她对于自己未来的期望,也是她对学弟学妹的建议。
成为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一直是黄艺南努力的方向。每一次尝试都是以做分母的心态而付出做分子的努力,一点点靠近自己的目标。
瞄准月亮,即使迷失,也是在星辰之间
“我会感觉这些人走在我的前面,是光一样的存在,一直引领着我前进。这种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地测学院2018级的杨立功听到当年长大之星的宣讲会,感慨着怎么会有人将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那么丰富多彩。如今,杨立功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榜样,继续带领着他们前进。
大一时,杨立功在李雨琛学姐的鼓励下,参加了地测学院“创业先锋”挑战赛。当时,创业计划书、PPT、答辩都让她感到恐慌,李雨琛学姐在旁边不断给她鼓励,帮她排解情绪。胡建建、卞巍皓、张雅婷、李雨琛……这些人都成了她汲取力量的榜样。
这三年里,杨立功一直在挑战,一直在尝试。“从未停下学习给了我极大的踏实感”。目前杨立功已经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如果瞄准月亮,即使迷失,也是在星辰之间。”这句话是杨立功一直以来的座右铭,她会继续以此为动力,迎接自己新的未来。
爱,所以每一步都做到极致
“因为喜欢,所以我拼尽全力。”汽车学院2018级的刘腾龙转专业是因为热爱,致力于科研是因为热爱,选择保研至国防科技大学也是因为热爱。
大一的时候,刘腾龙看到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对无人驾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从交通运输专业转到车辆工程专业,去学想学的东西。在他的转专业申请理由中,第一条就是“我想学无人驾驶”。转专业之后,他的课程也增加了不少,白天的时间花在上课上,晚上还要熬夜画工图。秉持着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他将热爱投入到无限的钻研中。三年来,他回宿舍的时间越来越晚,连宿管阿姨都对他印象深刻。保研后事情少了,他回宿舍的时间也没那么晚了。有一天宿管阿姨突然把他叫住:“为什么这几天回来的没之前那么晚了,是不是没好好学习?”刘腾龙不由从心底涌出一股感动。每天的忙碌也让刘腾龙获得了充分利用时间的诀窍,“事情一多,就很考验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慢慢地,自己的效率也提高了。”
大三时,刘腾龙热爱数学的那扇门被打开了。“数学就像一种信念,能带给我力量,支撑着我不断前进。”一直以来,在数学上取得的成绩和奖项都在不断激励着他。2020 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他留校准备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和WRCC 世界机器人大赛。那是长安大学第一次参加机器人大赛,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刘腾龙的团队经历了很多困难,比赛的车在平台转弯时不稳定,他们一次次规划设计路径,一次次坚持了下来。最后,回报他们的是国家一等奖的成绩。
“有一股热爱的劲儿,才能坚持做下去。”刘腾龙爱尝试,爱拼搏,也在不断地比赛中积累了耐心、毅力。接下来的他已经提早进入研究生的学习,为直接攻读博士打好基础,其余时间他还想去外面看看“诗和远方”。凭着一股青年人的韧劲,四位优秀的青年在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学习和科研各方面收获了优异的成绩、体验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拥有了光明的未来。如今他们将继续和梦想肩并肩,奔向远方。
(白莉婷 张浩 陈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