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 / 财政税务学院 2019 级资产评估 胡湘敏 图 / 文化与传媒学院 2020 级视传 李子菡 )

“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这句话一被提起,我们的目光就会情不自禁地向东方看去:在江苏阜宁,矗立着宋公堤,作家阿英称之为“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它是一座堤坝,更是一座丰碑,永远骄傲地提醒世界,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这里留下足以诠释炽热党心的伟大壮举。
红旗十月满天飞
1939年8月30日,在《阜宁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阜宁县沿海一带方圆几十公里村庄、上万亩农田、房屋全部被毁。”这是关于当年海啸最直观的记录。海啸汹涌,万人丧生;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在这样的绝境之时,盐阜人民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北上先头部队与八路军第五纵队在白驹镇(位于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胜利会师,陈毅曾即兴赋诗:“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红旗十月满天飞,飞进了每一个盐阜人心里。
海啸发生后,由共产党领导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立即向上级递交了《关于批准修筑海堤的报告》。当时刘少奇拿到报告,就立刻批准,并且动情地说:“新政权刚刚建立,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应该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小的事情也是事。”1941年5月15日,宋公堤正式开工。为了人民,为了百姓,共产党领导人民把宋公堤建立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新堤坝建成后的第一天晚上,海啸就来了,但宋公堤在狂风暴雨中张开了自己的臂膀,那一晚,盐阜人民终于在风雨声中得以安眠。
继往开来精神传
时光的齿轮飞速旋转到今天,宋公堤在风雨飘摇中就像一个挺起胸膛的战士,保卫了曾经的盐阜人民免受海啸侵袭,更保卫了曾经的华夏在分合乱世中那一豆虚弱的烛火。如今,早已时过境迁。微风送来的是温润的花香和泥土的湿气,不再是刺鼻的血腥气;说着异国语言的是背着旅行包的远方来客,不再是手握尖刀的敌人;大街小巷中闪烁的是玻璃幕墙折射出来的光电,不再是同胞鲜红的血液。在这里,每个人,伸手就能触摸太阳,抬头就能享受星光。
我们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洪荒年代的那一抹亮色,共产党也没有丢掉曾经融入骨血的坚定和勇敢,在员中一代代传了下去,形成了最独特的“新四军精神”——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就是洪水天灾中那一个个青春灵魂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高墙;服从大局、维护团结,就是寒苦边疆那一面面每天按时升起的五星红旗;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就是疫情肆虐时一名名逆流向前的白衣战士;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就是北斗团队夜以继日攻坚克难时那一盏盏缀满星光的台灯。
离家还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躯。现在,新时代的我们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爱国,爱党,爱人民,我们轻念着新世纪的宣言,用理念丰富着“新四军精神”,用行动践行着“新四军精神”,用信仰浇灌着“新四军精神”。我们捧起星光无限,未来与过去,苍天与大地,皆随我愿。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一直在出发。
宋公堤永驻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