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国成创新工作室由15名骨干成员组成,依托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工作室已完成或正在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创新技术与成果共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IF>8.0以上的20篇,IF>5.0以上的6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含14项国际专利)。在执行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过程中,工作室圆满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先后获评“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项。科研创新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12年、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2013年)、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2014年)以及其他部省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一等奖7项。
工作室骨干成员作为指导老师共培养8名博士后、113名博士、300余名硕士和大量本科生。毕业生广泛分布于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及相关事业机构和国内外企业。研究室毕业生中,50人成为教授,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青3名、长江学者5名、国家优青4名、青年长江学者2名。2017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且获评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
工作室负责研发的15项发酵工程技术转让 (被购买或委托开发)至日本味之素、美国ADM、德国Evonik等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多种发酵生产技术已经转让给国内18个省市50余家企业,?并与其中大多数企业建立了持续的技术合作关系,与其中多家企业建立联合研究中心。
支部建设方面,工作室依托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工发酵工程群支部开展工作,把支部党建工作与劳模创新工作室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党员日常管理教育与搞好攻关创新活动密切结合,发挥好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好高校创新创业平台优势,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促进工作室发展的优势,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行业支撑的榜样力量。
工作室代表性创新成果有基于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代谢调控方法设计与构建;工业微生物高通量筛选系统构建及应用;酮酸发酵法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利用上述技术生产α-酮戊二酸和丙酮酸的产量分别是已有最高水平1.4倍和1.2倍,生产强度分别是1.35倍和1.92倍。发酵法制备酮酸技术在5家境内企业实施,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6.21亿元,利税2.43亿元,出口创汇1902万美元。本项目的实施,提升我国新型有机酸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传统有机酸行业产业升级,使我国在发酵法生产新型有机酸领域赢得先机,成为第一个能够工业发酵生产所有中心代谢途径有机酸的国家。“酮酸发酵法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